立陶宛vs丹麦历史战绩-立陶宛vs瑞士预测

tamoadmin

1.格林瓦尔德战役:波兰立陶宛联军与条顿骑士团的决战

2.急求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历史

3.立陶宛加入欧盟了吗?

4.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战之后是怎样独立的?

5.求历届奥运会金牌榜(23届-28届即可),希望大家帮帮忙。

格林瓦尔德战役:波兰立陶宛联军与条顿骑士团的决战

立陶宛vs丹麦历史战绩-立陶宛vs瑞士预测

格林瓦尔德战役,德国文献中称为坦南贝格会战,中文又译作坦能堡会战,是1410年7月15日,在条顿战争(1409—1411)期间,波兰—立陶宛联军歼灭条顿骑士团的决战。以步兵为主的波兰-立陶宛联军以及捷克和匈牙利的志愿部队3.9万人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指挥下,在坦伦堡和格林瓦尔德附近与以身穿甲胃的重装骑兵为主的条顿骑士团约2.7万人的军队展开决战。条顿骑士团在此战中精锐尽失,8千名骑士被杀,2千人被俘,骑士团大团长冯·容金根等多数首领阵亡。条顿骑士团从此一蹶不振,波兰由此逐渐收复失地,并获得格但斯克等城镇和波罗的海出海口。波兰作者显克微支根据此战撰写了《十字军骑士》。

条顿骑士团是三大骑士团(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中建立时间最晚的一个,但却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它于1198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主要由德意志骑士组成,着白色外衣,佩戴黑色十字章,白色斗篷上绘有黑色宝剑和十字。13世纪初,在总团长赫尔曼·冯·萨尔扎领导下,该团将活动中心自中东转移到东欧。1226年,应波兰马佐维亚公爵康拉德之召,条顿骑士团前往波兰,攻击波兰的宿敌普鲁士人。康拉德同条顿骑士团立约:骑士团负责进攻普鲁士,康拉德签应把托伦和赫翁诺之间一块领地划给骑士团作为报酬。康拉德的这种引狼入室、目光短浅的政策,给日后的波兰造成了很大的祸患。1237年,条顿骑士团与驻在波罗的海东岸的圣剑骑士团合并之后,势力猛增,成为东欧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此后的50年间,条顿骑士团又牢牢地控制了普鲁士,这样便形成了从东西两方钳制波兰领土,直接威胁波兰国家安全的态势。

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是条顿骑士团的鼎盛时期。他已不满足于对波兰的渗透,同时还将侵略之手伸向立陶宛那片从波罗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区域。1346年,条顿骑士团又从丹麦人手里夺得了爱沙尼亚。除此之外,条顿骑士团在南部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都有自己的属地,最大的属地则在德国。条顿骑士团在欧洲东北的属地堵塞了波兰、立陶宛和俄罗斯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于是波兰、俄罗斯和立陶宛各民族的力量都联合起来,同他们的共同敌人——条顿骑士团进行斗争。

7月3日,波—立—俄联军在波兰国王弗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率领下,从切尔温斯克地域向马林堡(马尔堡)进发,途经格林瓦尔德地域时与条顿骑士团团长乌尔里希·冯·云金根率领的骑士团主力遭遇。条顿骑士团(2.7万人)由德法等国骑士和雇佣兵(瑞士人、英国人等)部队组成,总兵力为51个旗。联军(3.2万人)由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其中包括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瓦拉几亚、捷克—摩拉维亚、匈牙利和鞑靼部队组成,合编为91个梭镖骑士队。

7月14日,联军于卢本湖畔的森林中集结,发现敌人后立即展开战斗队形。联军战斗队形由2公里正面上的三线组成。立陶宛大公维托夫特率领立陶宛—俄罗斯40个梭镖骑士队在右翼展开,王家元帅兹比格涅夫率波兰42个梭镖骑士队、俄罗斯7个梭镖骑士队和捷克2个梭镖骑士队在左翼展开。右翼还配有鞑靼骑兵。联军阵地的右翼和后方为沼泽地和马尔沙河(今马兰泽河),左侧为森林,不易接近。十字军骑士在2.5公里正面上成两线配置,右翼为利希滕施泰因指挥的20个旗;左翼为瓦伦罗德指挥的15个旗;16个旗为预备队(第二线)。条顿骑士团部署在高地上,居高临下,迫使敌人沿坡向上攻击。双方的臼炮和弩手在阵前占据了发射阵地。

格林瓦尔德会战是从骑士团的臼炮齐射开始的,但骑士团的炮火并未给联军造成重大损失。鞑靼骑兵和维托夫特的第一线军队向十字军骑士左翼发起进攻,但被瓦伦罗德的骑士击退。维托夫特的第二线和第三线军队投入战斗,但又被条顿骑士团击退,且遭追击。谢苗·林格文·奥利格尔多维奇公爵率领俄罗斯斯摩棱斯克3个梭镖骑士队挽救了危局。他们没有离开战场,而是英勇抵抗,牵制了瓦伦罗德部分兵力。这时,波兰各梭镖骑士队向十字军右翼发起了猛烈冲击,突破了利希滕施泰因军队的正面。波军的顺利冲击,俄国军人的勇敢,以及他们在对瓦伦罗德骑士作战中的智谋,帮助立陶宛梭镖骑土队阻止了敌人的追击,尔后转入进攻。俄罗斯、立陶宛各梭镖骑士队同心协力击溃了瓦伦罗德骑土军。左翼的波兰、俄罗斯、捷克军队以及前来增援的立陶宛、俄罗斯各梭镖骑士队合围了利希滕施泰因骑士军,并予以歼灭。骑土团团长云金根命令预备队进入战斗,但亚盖洛却派出第三线军队与之迎战,全歼条顿骑士团最后几旗。骑土团团长云金根以下所有指挥官全部战死。

此战,联军为各族人民独立而战。战果辉煌,阻止了条顿骑士团的东侵。格林瓦尔德会战暴露出骑士军许多缺点:机动性差,墨守成规,士气低落。联军步兵表明有对重装骑兵顺利作战的能力。联军在格林瓦尔德会战中的胜利是斯拉夫和波罗的海沿岸各族人民战斗团结的象征。格林瓦尔德会战推动了捷克的解放运动——胡斯运动(参见胡斯战争)。1960年在格林瓦尔德会战旧址建立了纪念碑。此外,格林瓦尔德会战也是中世纪时期参战骑士最多的一次会战。

此后,条顿骑士团转向衰落。1454年,波兰和条顿骑士团之间的战端再起。1462年,在决定性的帕克会战中,条顿骑士团再次失败,总团长也被俘。1466年,骑士团第三次败于波兰,被迫与波兰签订了托伦和约,东普鲁士虽然仍在骑士团的统治之下,但在法律上已附属于波兰王国。条顿骑士团成为波兰王国的藩属,它的成员中已经有一半是波兰人。1525年,骑士团总团长阿尔布列赫特将东普鲁士改为世俗的普鲁士公国,骑士团遂失去其原有的显赫地位,但它仍一直保留到1809年才宣告解散。后来曾于1834年一度恢复,但此后的条顿骑士团与原来意义上的强大的条顿骑士团国家已经完全是两码事了。

急求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历史

丹麦

公元 985 年形成统一王国。公元 8 ~ 12 世纪为强盛的海盗时期,曾征服现英国、挪威、法国莱茵河畔等地区。 14 世纪走向强盛,并于 13 年成立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为盟主的卡尔马联盟,疆土包括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格陵兰、法罗群岛以及芬兰的一部分。 15 世纪末开始衰落。 1523 年瑞典脱离联盟独立。 1814 年将挪割予瑞典。1849 年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宣布中立。 1940 年 4 月至 1945 年 5 月被纳粹德国占领。 1944 年冰岛脱离丹独立。 1949 年加入北约, 13 年加入欧共体。拥有对格陵兰和法罗群岛的主权。

挪威

挪威公元9世纪前后形成统一王国。13世纪进入全盛时期。 14世纪中叶开始衰落。13年与丹麦、瑞典结成卡尔玛联盟,受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把挪威割让给瑞典,换取西波美拉尼亚。1905年独立成为君主国,并选丹麦王子为国王,称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保持中立。二次大战中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吉斯林作为德国傀儡建立独裁,哈康国王及他的流亡英国。1945年获解放。1957年哈康七世逝世,其子即位,称奥拉夫五世。1949年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9年参加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瑞典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3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国王。1654至1719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

芬兰

约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兰人的祖先从乌拉尔山迁居至此地,未有形成国家。1157年后芬兰地成为瑞典固有领土。

1208年瑞征俄失败,芬兰开始受到俄国影响。但直至1809年,瑞在瑞俄战争失败后,才最终将芬兰割让给俄,芬成为俄的大公国,1812年迁都赫尔辛基。1917年12月6日宣布独立,曾试图立王国,但最终于1919年成立共和国。

1940年芬在芬苏战争(冬战)战败后,被迫向苏割让东部领土。二战期间,1941—1944年德国进攻苏联,芬参与对苏战争(续战)。1944年2月,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了巴黎和约。

芬兰未加入北约(NATO)。1955年加入北欧理事会(NC)。1986年加入欧贸联(EFTA)。1995年退出欧贸联,转投欧共体—欧盟(EU)。1999年创始加入欧元区。

冰岛

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凯尔特人在第9和10世纪间移民到冰岛之前,冰岛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无人居住的大岛。冰岛以公元93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议会(冰岛语:Al?ingi)而自豪,虽然这一议会此后并未运行多久。某些文字证据显示,爱尔兰人的僧侣曾经在北方人到达之前在冰岛生活过,不过没有考古学上的证据证明这一推断。北欧人曾以此为跳板进入格陵兰岛。 冰岛保持了300年的独立,随后被挪威和丹麦统治。1814年丹麦-挪威联合王国根据基尔协议(treaty of Kiel)分治之前,冰岛是挪威国王的殖民地,此后成为丹麦的附属国。1874年,丹麦给予冰岛有限的自治,1918年,冰岛在内政方面进一步获得了类似于保护国的独立和主权,外交和国防方面丹麦仍保留权力。1940年,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占领丹麦,同年盟军占领了冰岛。 丹麦国王继续保持法律上的统治直到1944年冰岛共和国建立。 新的共和国是北约的成员国,并于1949年和美国签订了防卫冰岛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美国在Keflík设有军事基地,一直到2006年9月底美军单方面撤出。到目前为止冰岛还没有自己的军队。 战后几十年来,冰岛的经济依赖于渔业,并因为这一生物和周边国家发生过数次冲突,其中包括和英国间著名的“鳕鱼战争”。近年来,由于对重工业的大量投资,经济逐渐多样化,炼铝业发展起来,经济领域不断自由化和私有化。冰岛通过EEA成为了欧洲经济区的成员,但从未申请加入欧盟。

立陶宛加入欧盟了吗?

加入了,立陶宛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立陶宛中央选举委员会2013年5月12日凌晨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在10日和11日就加入欧盟问题而举行的全民公决中,绝大多数投票者赞同立陶宛加入欧盟。

根据该委员会对全国2040个选区中绝大多数选区投票的统计结果,近64%的立陶宛选民参加了投票,其中90.07%的选民赞同加入欧盟,投反对票的选民仅为9.93%。

立陶宛有关法律规定,全民公决投票率高于50%,公决则合法;投赞成票者超过50%,则公决结果有效。

在去年年底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宣布已经完成与包括立陶宛在内的10个候选国的入盟谈判,并正式邀请它们加入欧盟,从而为2004年5月欧盟扩大铺平了道路。立陶宛是欧盟候选国中第四个就加入欧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国家。

历史立陶宛:

1009年史书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85年后立陶宛与波兰三次联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维陶塔斯大公执政期间(1392~1430年)是立陶宛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1795年后逐步被沙俄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曾一度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20年10月9日,波兰占领维尔纽斯和立东部地区,第二大城市考纳斯成为立临时首都。?[1]?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陶宛,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此时恰逢欧元诞生15年纪念日。

波罗的海三国在一战之后是怎样独立的?

爱沙尼亚

沙皇俄国土崩瓦解之后,资产阶级临时在1917年4月授予爱斯特兰省民族自治权。当地资产阶级很快便选举出了一届“地方自治会”,并宣布该地方自治会是爱斯特兰省最高的唯一体现者。但不久以后,爱斯特兰省的布尔什维克就解散了资产阶级地方自治会,爱斯特兰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被迫转入地下。与此同时,驻守在塔林以北奈斯岛上的俄国海军官兵起义,宣布奈斯岛独立,成立“奈斯苏维埃共和国”。1918年2月24日,利用红军撤退后、德军入侵前的权力真空机会,地方自治会元老院宣布“爱沙尼亚共和国”独立,并组成了一个临时。第二天,德军进驻塔林。德国占领当局既不承认爱沙尼亚临时,也不承认爱斯特兰的独立。26日,德军占领奈斯岛,奈斯苏维埃被迫解散。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爱沙尼亚资产阶级临时卷土重来,但遭到了苏俄红军和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的抵抗,内战爆发。这场战争被爱沙尼亚资产阶级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战争一开始,红军就把爱沙尼亚白军打到了塔林城外,爱沙尼亚布尔什维克在10月末建立了苏维埃,11月29日宣布建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被称为“爱沙尼亚劳动公社”。然而,爱沙尼亚白军在总司令约翰·拉伊多内(Johan Laidoner)的领导下很快就组织了反击,并得到了一支英国小型舰队的支持。芬兰、瑞典和丹麦的资产阶级甚至派遣了志愿军协助爱沙尼亚白军。到1919年2月,红军被迫完全撤离爱沙尼亚。

1919年初夏,在德国正规军“铁师”的帮助下,以拉脱维亚为基地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军事组织“Landeswehr”北上进攻爱沙尼亚,企图把爱沙尼亚并入由日耳曼人为主导的“波罗的海公国”。1919年6月,爱沙尼亚军队在北拉脱维亚有力的粉碎了这支由吕狄格尔·冯·德·高兹(Rüdiger von der Goltz)将军率领的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武装力量的进攻。

从1919年10月到1919年12月,爱沙尼亚白军还协助俄国西北白军总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将军向列宁格勒发动进攻,但被苏俄红军击退。

1920年2月2日,爱沙尼亚共和国和苏俄签订俄爱《塔尔图条约》,苏俄放弃对爱沙尼亚的一切领土请求。爱沙尼亚共和国随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并在1921年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

独立后,爱沙尼亚开始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改革。在经济上和社会上,1919年的土地改革是最重要的一步。原本波罗的海贵族所掌握的大量土地被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尤其是分配给那些在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中效力的志愿人员。爱沙尼亚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变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和西欧,少量商品出口美国和苏联。在文化上,少数民族获得了文化自治权,犹太人地位大大提高。

在国内政治上,1920年通过的第一部爱沙尼亚共和国宪法宣布爱沙尼亚为一个议会制共和国。议会由100名议员组成,每位议员任期3年。从1920年末到1934年初,爱沙尼亚总共产生了11届,首脑被称为“爱沙尼亚国家元老”。这期间,康斯坦丁·帕茨(Konstantin P?ts)5次成为国家元老。

1934年,帕茨发动了一场军事,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1938年,帕茨被“选”为总统。

1939年,爱沙尼亚和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第二年,苏联红军就进入了爱沙尼亚。帕茨独裁倒台,爱沙尼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爱沙尼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56年,帕茨病逝于加里宁。

拉脱维亚

1917年7月底,维德泽姆苏维埃、里加苏维埃和拉脱维亚步兵联合苏维埃举行联席会议,选举了产生拉脱维亚苏维埃。十月革命爆发后,拉脱维亚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宣布接管拉脱维亚,并于12月19日宣布苏维埃是拉脱维亚境内唯一合法,同时解散了“农民苏维埃”,没收了地主的财产。拉脱维亚苏维埃执委会还派遣了以П·斯图奇卡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布列斯特和约谈判。1918年2月,拉脱维亚全境被德军占领,苏维埃被迫转入地下。

随着德军在一战中的失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于1918年11月17日宣布建立“拉脱维亚人民委员会”,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Kārlis Ulmanis)担任临时。第二天,人民委员会宣布拉脱维亚独立,但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主要原因是新成立的资产阶级没有驱逐德军,反而支持其境内的德军“铁师”干涉苏俄和爱沙尼亚。

12月4日,拉脱维亚苏维埃再次在里加召开秘密会议,成立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12月17日,苏维埃宣布成立独立的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22日,苏俄“承认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独立”。

1918年12月,以拉脱维亚步兵为主的苏俄红军一部攻入拉脱维亚境内。1919年1月2日,里加爆发无产阶级武装起义配合红军的行动。1月3日,里加解放,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的首都。1月13日,拉脱维亚苏维埃正式宣布成立,并于1月15日通过了拉脱维亚第一部宪法,即《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1920年1月13日,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内战,拉脱维亚白军最终还是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将红军彻底击溃,拉脱维亚苏维埃被迫解散。5月1日,拉脱维亚资产阶级制宪会议召开,资产阶级人民委员会完成其职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8月11日,苏俄宣布承认“拉脱维亚共和国”,成为国际社会第一个承认资产阶级拉脱维亚独立的国家。1921年9月22日,拉脱维亚被接纳为国际联盟成员国。

经历了13年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后,拉脱维亚最终还是没有顶住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冲击。一时间,政治经济形势的恶化加剧了人民对民主政治的厌恶。以此为契机,1934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军事,颠覆了民主。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自认总理。1936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 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认总统。1939年,他同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尽管乌尔马尼斯对拉脱维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但在这一时期,拉脱维亚的经济和文化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外贸出口和成人识字率都位居欧洲前列。因此,除了共产主义者,当时在拉脱维亚国内几乎没有人反对独裁。

1940年6月15日凌晨3点,红军进入拉脱维亚。乌尔马尼斯号召国民不要抵抗苏联红军,他在广播中说的“我将坐在我的位子上,你们坐在你们的位子上”成为当时的名言。6月17日,乌尔马尼斯独裁倒台,拉脱维亚***成为唯一合法政党,拉脱维亚重新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42年,乌尔马尼斯病逝于土库曼斯坦克拉斯诺沃茨克。

立陶宛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国占领。1917年7月,德国扶持了立陶宛资产阶级会议。随着俄罗斯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1918年2月16日,德国策动立陶宛独立。1918年7月,资产阶级会议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国”,国王由德国人指定。11月,成立了以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Augustinas Voldemaras)为首的第一届立陶宛资产阶级,临时所在地,即立陶宛临时首都为考纳斯。1919年4月,资产阶级废除了君主制,宣布立陶宛为共和国,安塔纳斯·斯梅托纳(Antanas Smetona)为立陶宛首任总统。

早在1918年12月8日,在维尔纽斯就成立了立陶宛工农临时革命。12月16日,临时革命宣布建立立陶宛苏维埃。12月22日,苏俄通过了《承认立陶宛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的法令。1919年2月2日,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一致决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两国合并。2月28日,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在维尔纽斯宣告成立,同时,国旗和国徽也被确定,白俄罗斯***和立陶宛—西白俄罗斯***也合并为立陶宛—白俄罗斯***。然而,工农实际只控制了立陶宛东部。以西部重镇考纳斯为基地的立陶宛白军在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便占据了上风。1919年8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被推翻,工农被迫解散。

战胜了布尔什维克后,立陶宛资产阶级面临的第二个威胁是“柏蒙特白匪军”。柏蒙特白匪军由一群一战期间被德军俘虏的俄国士兵组成。他们被释放后,答应协约国打击布尔什维克。不过,在俄国白军将领保尔·柏蒙特—阿瓦洛夫(Pel Bermont-Avalov)的率领下,他们决定向新独立的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动进攻。

柏蒙特认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内战中必败,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让自己的部队浪费在打击布尔什维克上。相反,他更热衷于再次吞并刚刚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最多让他们在今后资产阶级俄罗斯的统治下享有更多的自治权而已。现在,对于柏蒙特白匪军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夺取西立陶宛。

柏蒙特白匪军每次夺取一个城镇,就强迫当地居民改说俄语。这成了他们在控制区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在拉脱维亚,他们已经兵临里加城下;然而,攻克立陶宛临时首都考纳斯对他们而言依然遥遥无期。尽管有来自东面布尔什维克的威胁,但立陶宛白军仍然凑足了兵力给予了柏蒙特白匪军沉重的打击。柏蒙特白匪军最终兵败拉德维利什基斯,一个主要的铁路中心。在那里,他们被遣返俄国。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也帮助拉脱维亚收复了失土。据说作为交换,拉脱维亚将鲁赫奴岛割让给了爱沙尼亚。

立陶宛资产阶级面临的第三个威胁是波兰,也就是前面介绍波兰时提到的“立波战争”。这两个新独立的国家之间有着大片有争议领土,其中甚至包括维尔纽斯。立陶宛认为维尔纽斯自古以来就是立陶宛民族的首都,尽管这个城市现在只有2%的立陶宛人。不过,在以这个城市为中心的整个“维尔纽斯区”,立陶宛人还是占人口大多数。此外,这个地区还有一些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因此,在俄波战争中,立陶宛资产阶级毫不犹豫地站在了苏俄一边向波兰宣战。最终,在1920年10月,也就是俄波战争后期,波兰派遣特种部队占领了维尔纽斯区,并在当地建立了“中立陶宛”傀儡。

以上三次战争被立陶宛资产阶级成为“立陶宛自由战争”。尽管有胜有负,但它们换来了国际社会对立陶宛独立的认可。从1922年开始,立陶宛进入了稳定的民主时期。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7年。议会议员由全国各地选举产生。这期间,立陶宛政治生活中最棘手的两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维尔纽斯归属问题”和“克来彼达归属问题”。

由于战后立陶宛坚持对维尔纽斯地区的主权,因此在整个立陶宛民主时期,它一直同波兰处于战争状态。1922年1月8日,维尔纽斯地区举行了一次议会选举。一开始,立陶宛和波兰都试图把倾向于自己的议员候选人塞进议会,但后来,当地的立陶宛人和犹太人抵制了选举。这样,新一届维尔纽斯地区议会便完全被亲波兰势力所控制。新议会通过议案,正式决定中立陶宛并入波兰。1922年3月22日,波兰色姆(波兰议会下院)接受了维尔纽斯地区议会的决定。国际联盟也在1923年3月15日确认了这一事实。但是,立陶宛考纳斯当局拒绝承认波兰对维尔纽斯的吞并,继续保持与波兰的战争状态。

克来彼达是德国和立陶宛两国间的有争议领土。这个城市最初由利沃尼亚骑士团在1252年创建。1328年,它成为普鲁士的一部分;从15、16世纪开始,大多数居民就讲立德双语,并认为克来彼达属于普鲁士。1920年,按照《凡尔赛条约》,整个克来彼达地区被法军占领,不再归德国管辖。1923年1月10到15日期间,立陶宛利用“鲁尔危机”的机会顺利吞并了克来彼达地区,并将其改名为梅梅尔地区。1924年5月,它成为立陶宛境内一个自治区,并保持戒严状态直至1938年。

连续经历了几届保守派后,立陶宛首届左翼于1926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军事就将这个短命的新赶下了台。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现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政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

1938年,立陶宛和波兰发生边境冲突,一名波兰士兵阵亡。随后,波兰向立陶宛下达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在24小时内放弃对维尔纽斯的主权,否则将向立陶宛宣战。当时欧洲列强都忙于应付制造的紧张局势,因此无暇顾及维尔纽斯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弱小的立陶宛不得不屈服于波兰。两国代表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签署协议,立陶宛承认维尔纽斯是波兰领土。协议的签署尽管导致了立陶宛国内的大规模抗议,但立陶宛和波兰的外交关系正常化了。两国实现了邮件、铁路和电话的互通,边境贸易蓬勃发展,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虽然立陶宛官方依然声称维尔纽斯是其法定首都,但两国还是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得到立陶宛资助的地下抵抗组织“维尔纽斯解放同盟”也停止了活动。

在梅梅尔地区,亲德的民族社会主义党(克来彼达纳粹党)赢得了1938年的地区议会大选。这样,立陶宛当局实际已经丧失了对该地区的控制权。1939年3月,立陶宛屈服于德国最后通碟的压力,把梅梅尔地区归还德国。

1939年9月18日,苏联红军占领维尔纽斯,并把它还给了立陶宛。1940年7月14日和15日,立陶宛选举产生“人民议会”,立陶宛***上台执政,成为立陶宛境内唯一合法政党。斯梅托纳倒台。7月21日,“人民议会”宣布立陶宛加入苏联。8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立陶宛为苏联境内的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1944年1月9日,斯梅托纳病逝于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

求历届奥运会金牌榜(23届-28届即可),希望大家帮帮忙。

第一届雅典奥运会(1896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11 7 1

希腊 10 19 17

德国 6.5 5 2

法国 5 4 2

英国 2.5 3 1

匈牙利 2 1 2

奥地利 2 - 3

澳大利亚 2 - -

丹麦 1 2 4

瑞士 1 2 -

第二届巴黎奥运会(1900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法国 26 36 33

美国 20 14.5 15.5

英国 17 7.5 12

比利时 5 6 3

瑞士 5 3 1

德国 4 2 2

意大利 2 2 -

澳大利亚 2 - 4

丹麦 1.5 3 2

匈牙利 1 2 2

荷兰 1 1 3

古巴 1 1 -

加拿大 1 - 1

瑞典 0.5 – 1

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1904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70 74 67

古巴 5 2 3

德国 4 4 5

加拿大 4 1 -

匈牙利 2 1 1

奥地利 2 1 1

英国 1 1 -

瑞士 1 - 1

希腊 1 – 1

第四届伦敦奥运会(1908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英国 56 50 39

美国 23 12 12

瑞典 8 6 11

法国 5 5 9

德国 3 5 4

匈牙利 3 4 2

加拿大 3 3 7

挪威 2 3 3

意大利 2 2 -

比利时 1 5 2

澳大利亚 1 2 2

俄国 1 2 -

芬兰 1 1 3

南非 1 1 –

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1912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瑞典 24 24 17

美国 23 19 19

英国 10 15 16

芬兰 9 8 9

法国 7 4 3

德国 5 13 7

南非 4 2 -

挪威 4 1 5

匈牙利 3 2 3

加拿大 3 2 3

意大利 3 1 2

澳大利亚 2 2 2

比利时 2 1 3

丹麦 1 6 5

希腊 1 – 1

第六届奥运会因世界大战未能举行

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1920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1 27 27

瑞典 17 19 26

英国 15 15 13

芬兰 15 10 9

比利时 14 11 11

挪威 13 7 8

意大利 13 5 5

法国 9 19 13

荷兰 4 2 5

丹麦 3 9 1

南非 3 4 3

加拿大 2 3 3

瑞士 2 2 7

爱沙尼亚 1 2 -

巴西 1 1 1

第八届巴黎奥运会(1924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5 27 27

芬兰 14 13 10

法国 13 15 11

英国 9 13 12

意大利 8 3 5

瑞士 7 8 10

挪威 5 2 3

瑞典 4 13 12

荷兰 4 1 5

比利时 3 7 3

澳大利亚 3 1 2

丹麦 2 5 2

匈牙利 2 3 4

南斯拉夫 2 - -

捷克斯洛伐克 1 4 5

阿根廷 1 3 2

爱沙尼亚 1 1 4

南非 1 1 1

卢森堡 1 1 -

希腊 1 - -

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928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22 18 16 日本 2 2 1

德国 10 7 14 爱沙尼亚 2 1 2

芬兰 8 8 9 埃及 2 1 1

瑞典 7 6 12 奥地利 2 - 1

意大利 7 5 7 挪威 1 2 1

瑞士 7 4 4 澳大利亚 1 2 1

法国 6 10 5 波兰 1 1 3

荷兰 6 9 4 南斯拉夫 1 1 3

匈牙利 4 5 - 南非 1 - 1

加拿大 4 4 7 爱尔兰 1 - -

英国 3 10 7 西班牙 1 - -

阿根廷 3 3 1 印度 1 - -

丹麦 3 1 2 新西兰 1 - -

捷克斯洛伐克 2 5 2 乌拉圭 1 - -

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1932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1 32 30 阿根廷 3 1 -

意大利 12 12 12 加拿大 2 5 8

法国 10 5 4 荷兰 2 5 -

瑞典 9 5 9 波兰 2 4 1

日本 7 7 4 南非 2 - 3

匈牙利 6 4 5 爱尔兰 2 - -

芬兰 5 8 10 捷克斯洛伐克 1 2 1

德国 4 12 5 奥地利 1 1 3

英国 4 7 5 印度 1 - -

澳大利亚 3 1 1

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1936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德国 33 26 30 奥地利 4 6 3

美国 24 20 12 捷克斯洛伐克 3 5 -

匈牙利 10 1 5 阿根廷 2 2 3

意大利 8 9 5 爱沙尼亚 2 1 2

芬兰 7 6 6 埃及 2 1 2

法国 7 6 6 瑞士 1 9 5

瑞典 6 5 9 加拿大 1 3 5

日本 6 4 8 挪威 1 3 2

荷兰 6 4 7 土耳其 1 - 1

英国 4 7 3 印度 1 - -

新西兰 1 - -

第十二届东京奥运会(1940年)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举行

第十三届伦敦奥运会(1944年)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举行

第十四届伦敦奥运会(1948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38 27 19 阿根廷 3 3 1

瑞典 16 11 17 澳大利亚 2 6 5

法国 10 6 13 比利时 2 2 3

匈牙利 10 5 12 墨西哥 2 2 2

意大利 8 12 9 埃及 2 2 1

芬兰 8 7 5 南非 2 1 1

土耳其 6 4 2 挪威 1 3 3

捷克斯洛伐克 6 2 3 牙买加 1 2 -

瑞士 5 10 5 奥地利 1 - 3

丹麦 5 7 8 印度 1 - -

荷兰 5 2 9 秘鲁 1 - -

英国 3 14 6

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1952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0 19 17 丹麦 2 1 3

苏联 22 30 19 土耳其 2 - 1

匈牙利 10 10 16 日本 1 6 2

瑞典 12 12 10 英国 1 2 8

意大利 8 9 4 阿根廷 1 2 2

捷克斯洛伐克 7 3 3 波兰 1 2 1

法国 6 6 6 南斯拉夫 1 2 -

芬兰 6 3 13 加拿大 1 2 -

澳大利亚 6 2 3 罗马尼亚 1 1 2

挪威 3 2 - 新西兰 1 - 2

瑞士 2 6 6 巴西 1 - 1

南非 2 4 4 印度 1 - 1

牙买加 2 3 - 卢森堡 1 - -

比利时 2 2 –

第十六届墨尔本奥运会(1956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37 29 32 伊朗 2 2 1

美国 32 25 17 加拿大 2 1 3

澳大利亚 13 8 14 新西兰 2 - -

匈牙利 9 10 7 波兰 1 4 4

意大利 8 8 9 捷克斯洛伐克 1 4 1

瑞典 8 5 6 保加利亚 1 3 1

德国 6 13 7 丹麦 1 2 1

英国 6 7 11 爱尔兰 1 1 3

罗马尼亚 5 3 5 挪威 1 - 2

日本 4 10 5 墨西哥 1 - 1

法国 4 4 6 印度 1 - -

土耳其 3 2 2 巴西 1 - -

芬兰 3 1 11

第十七届罗马奥运会(1960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43 29 31 丹麦 2 3 1

美国 34 21 16 新西兰 2 - 1

意大利 13 10 13 保加利亚 1 3 3

德国 12 19 11 瑞典 1 2 3

澳大利亚 8 8 6 芬兰 1 1 3

土耳其 7 2 - 南斯拉夫 1 1 -

匈牙利 6 8 7 奥地利 1 1 -

日本 4 7 7 巴基斯坦 1 - 1

波兰 4 6 11 挪威 1 - -

捷克斯洛伐克 3 2 3 希腊 1 - -

罗马尼亚 3 1 6 埃塞俄比亚 1 - -

英国 2 6 12

第十八届东京奥运会(1964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36 26 28 罗马尼亚 2 4 6

苏联 30 31 35 荷兰 2 4 4

日本 16 5 8 土耳其 2 3 1

德国 10 22 18 瑞典 2 2 4

意大利 10 10 7 丹麦 2 1 3

匈牙利 10 7 5 南斯拉夫 2 1 2

波兰 7 6 10 比利时 2 - 1

澳大利亚 6 2 10 法国 1 8 6

捷克斯洛伐克 5 6 3 加拿大 1 2 1

英国 4 12 2 瑞士 1 2 1

保加利亚 3 5 2 印度 1 - -

芬兰 3 - 2 埃塞俄比亚 1 - -

新西兰 3 - 2 巴哈马 1 - -

第十九届墨西哥奥运会(1968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5 28 34 南斯拉夫 3 3 2

苏联 29 32 30 荷兰 3 3 1

日本 11 7 7 保加利亚 2 4 3

匈牙利 10 10 12 伊朗 2 1 2

民主德国 9 9 7 瑞典 2 1 1

法国 7 3 5 土耳其 2 - -

捷克斯洛伐克 7 2 4 丹麦 1 4 3

联邦德国 5 11 10 加拿大 1 3 1

澳大利亚 5 7 5 芬兰 1 2 1

英国 5 5 3 挪威 1 1 -

波兰 5 2 11 埃塞俄比亚 1 1 -

罗马尼亚 4 6 5 新西兰 1 - 2

意大利 3 4 9 突尼斯 1 - 1

肯尼亚 3 4 2 委内瑞拉 1 - -

墨西哥 3 3 3 巴基斯坦 1 - -

第二十届慕尼黑奥运会(12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50 27 22 芬兰 3 1 4

美国 33 31 30 古巴 3 1 4

民主德国 20 23 23 荷兰 3 1 1

联邦德国 13 11 16 法国 2 4 7

日本 13 8 8 捷克斯洛伐克 2 4 2

澳大利亚 8 7 2 肯尼亚 2 3 4

波兰 7 5 9 南斯拉夫 2 1 2

匈牙利 6 13 16 挪威 2 1 1

保加利亚 6 10 5 朝鲜 1 1 3

意大利 5 3 10 新西兰 1 1 1

瑞典 4 6 6 乌干达 1 1 -

英国 4 5 9 丹麦 1 - -

罗马尼亚 3 6 7

第二十一届蒙特利尔奥运会(16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49 41 35 意大利 2 7 4

民主德国 40 25 25 法国 2 3 4

美国 34 35 25 南斯拉夫 2 3 4

联邦德国 10 12 17 捷克斯洛伐克 2 2 4

日本 9 6 10 新西兰 2 1 1

波兰 7 6 13 韩国 1 1 4

保加利亚 6 9 7 瑞士 1 1 2

古巴 6 4 3 挪威 1 1 -

罗马尼亚 4 9 14 朝鲜 1 1 -

匈牙利 4 5 13 牙买加 1 1 -

芬兰 4 2 - 丹麦 1 - 2

瑞典 4 1 - 墨西哥 1 - 1

英国 3 5 5 特立尼过和多巴哥 1 - -

第二十二届莫斯科奥运会(1980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80 69 46 南斯拉夫 2 3 4

民主德国 47 37 42 澳大利亚 2 2 5

保加利亚 8 16 17 丹麦 2 1 2

古巴 8 7 5 巴西 2 - 2

意大利 8 3 4 埃塞俄比亚 2 - 2

匈牙利 7 10 15 瑞士 2 - -

罗马尼亚 6 6 13 西班牙 1 3 2

法国 6 5 3 奥地利 1 2 1

英国 5 7 9 希腊 1 - 2

波兰 3 14 15 印度 1 - -

瑞典 3 3 6 比利时 1 - -

芬兰 3 1 4 津巴布韦 1 - -

捷克斯洛伐克 2 3 9

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83 61 30 澳大利亚 4 8 12

罗马尼亚 20 16 17 芬兰 4 2 6

联邦德国 17 19 23 瑞典 2 11 6

中国 15 8 9 墨西哥 2 3 1

意大利 14 6 12 摩洛哥 2 - -

加拿大 10 18 16 巴西 1 5 2

日本 10 8 14 西班牙 1 2 2

新西兰 8 1 2 比利时 1 1 2

南斯拉夫 7 4 7 奥地利 1 1 1

韩国 6 6 7 葡萄牙 1 - 2

英国 5 11 21 肯尼亚 1 - 1

法国 5 7 16 巴基斯坦 1 - -

荷兰 5 2 6

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1988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苏联 55 31 46 捷克斯洛伐克 3 3 2

民主德国 37 35 30 新西兰 3 2 8

美国 36 31 27 加拿大 3 2 5

韩国 12 10 11 波兰 2 5 9

西德 11 14 15 挪威 2 3 -

匈牙利 11 6 5 荷兰 2 2 5

保加利亚 10 12 13 丹麦 2 2 5

罗马尼亚 7 11 6 巴西 1 2 3

法国 6 4 6 芬兰 1 1 2

意大利 6 4 4 西班牙 1 1 2

中国 5 11 12 土耳其 1 1 -

英国 5 9 10 摩洛哥 1 2 -

肯尼亚 5 2 2 苏里南 1 - -

日本 4 3 7 葡萄牙 1 - -

澳大利亚 3 6 5 奥地利 1 - -

南斯拉夫 3 4 5

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1992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独联体 45 38 29 波兰 3 6 10

美国 37 34 37 荷兰 2 6 7

德国 33 21 28 肯尼亚 2 4 2

中国 16 22 16 挪威 2 4 1

古巴 14 6 11 土耳其 2 2 2

西班牙 13 7 2 印度尼西亚 2 2 1

韩国 12 5 12 巴西 2 1 -

匈牙利 11 12 7 希腊 2 - -

法国 8 5 16 瑞典 1 7 4

澳大利亚 7 9 11 芬兰 1 2 2

意大利 6 5 7 丹麦 1 1 4

加拿大 6 5 7 摩洛哥 1 1 1

英国 5 3 12 爱尔兰 1 1 -

罗马尼亚 4 2 1 埃赛俄比亚 1 - 2

捷克斯洛伐克 4 2 1 阿尔及利亚 1 - 1

朝鲜 4 - 5 爱沙尼亚 1 - 1

日本 3 8 11 立陶宛 1 - 1

保加利亚 3 7 6 瑞士 1 - -

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1996年)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国家 金牌 银牌 铜牌

美国 44 32 25 爱尔兰 3 0 1

俄罗斯 26 21 16 瑞典 2 4 2

德国 20 18 27 挪威 2 2 3

中国 16 22 12 比利时 2 2 2

法国 15 7 15 尼日利亚 2 1 3

意大利 13 10 12 朝鲜 2 1 2

澳大利亚 9 9 23 埃塞俄比亚 2 - 1

古巴 9 8 8 阿尔及利亚 2 - 1

乌克兰 9 2 12 英国 1 8 6

韩国 7 15 5 白俄罗斯 1 6 8

波兰 7 5 5 肯尼亚 1 4 3

匈牙利 7 4 10 牙买加 1 3 2

西班牙 5 6 6 芬兰 1 2 1

罗马尼亚 4 7 9 印尼 1 1 2

荷兰 4 5 10 南斯拉夫 1 1 2

希腊 4 4 - 伊朗 1 1 1

捷克 4 3 4 斯洛伐克 1 1 1

瑞士 4 3 - 亚美尼亚 1 1 -

丹麦 4 1 1 克罗地亚 1 1 -

土耳其 4 1 1 葡萄牙 1 - 1

加拿大 3 11 8 泰国 1 - 1

保加利亚 3 7 5 布隆迪 1 - -

日本 3 6 5 香港 1 - -

哈萨克 3 4 4 哥斯达尼加 1 - -

巴西 3 3 9 叙利亚 1 - -

新西兰 3 2 1 厄瓜多尔 1 - -

南非 3 1 1

2000年奥运会奖牌榜:

名次 代表团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数

1 美国 40 24 33

2 俄罗斯 32 28 28 88

3 中国 28 16 15 59

4 澳大利亚 16 25 17 58

5 德国 13 17 26 56

6 法国 13 14 11 38

7 意大利 13 8 13 34

8 荷兰 12 9 4 25

9 古巴 11 11 7 29

10 英国 11 10 7 28

11 罗马尼亚 11 6 8 25

12 韩国 8 10 10 28

13 匈牙利 8 6 3 17

14 波兰 6 5 3 14

15 日本 5 8 5 18

16 保加利亚 5 6 2 13

17 希腊 4 6 3 13

18 瑞典 4 5 3 12

19 挪威 4 3 3 10

20 埃塞俄比亚 4 1 3 8

21 乌克兰 3 10 10 23

22 哈萨克斯坦 3 4 0 7

23 白俄罗斯 3 3 11 17

24 加拿大 3 3 8 14

25 西班牙 3 3 5 11

26 土耳其 3 0 2 5

27 伊朗 3 0 1 4

28 捷克共和国 2 3 3 8

29 肯尼亚 2 3 2 7

30 丹麦 2 3 1 6

31 芬兰 2 1 1 4

32 奥地利 2 1 0 3

33 立陶宛 2 0 3 5

34 阿塞拜疆 2 0 1 3

35 斯洛文尼亚 2 0 0 2

36 瑞士 1 6 2 9

37 印度尼西亚 1 3 2 6

38 斯洛伐克 1 3 1 5

39 墨西哥 1 2 3 6

40 阿尔及利亚 1 1 3 5

41 乌兹别克斯坦 1 1 2 4

42 南斯拉夫 1 1 1 3

43 拉托维亚 1 1 1 3

44 巴哈马 1 1 0 2

45 新西兰 1 0 3 4

46 泰国 1 0 2 3

47 爱沙尼亚 1 0 2 3

48 克罗地亚 1 0 1 2

49 喀麦隆 1 0 0 1

50 哥伦比亚 1 0 0 1

51 莫桑比克 1 0 0 1

52 巴西 0 6 6 12

53 牙买加 0 4 3 7

54 尼日利亚 0 3 0 3

55 南非 0 2 3 5

56 比利时 0 2 3 5

57 阿根廷 0 2 2 4

58 中国台北 0 1 4 5

59 摩洛哥 0 1 4 5

60 朝鲜 0 1 3 4

6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 1 1 2

62 摩尔多瓦 0 1 1 2

63 沙特阿拉伯 0 1 1 2

64 爱尔兰 0 1 0 1

65 越南 0 1 0 1

66 乌拉圭 0 1 0 1

67 格鲁吉亚 0 0 6 6

68 哥斯达黎加 0 0 2 2

69 葡萄牙 0 0 2 2

70 卡塔尔 0 0 1 1

71 斯里兰卡 0 0 1 1

72 科威特 0 0 1 1

73 吉尔吉斯斯坦 0 0 1 1

74 马其顿 0 0 1 1

75 智利 0 0 1 1

76 亚美尼亚 0 0 1 1

77 巴巴多斯 0 0 1 1

78 冰岛 0 0 1 1

79 以色列 0 0 1 1

80 印度 0 0 1 1

总数 301 299 327 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