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vs奥斯曼预测-西班牙vs奥斯曼

tamoadmin

1.哪个国家最容易统一欧洲

2.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奥斯曼帝国怎么覆灭的

4.勒潘多海战

哪个国家最容易统一欧洲

西班牙vs奥斯曼预测-西班牙vs奥斯曼

其实历史上最有机会的很可能是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拥有无敌舰队时期的西班牙,因为西班牙有如下几个优势:

1、地缘优势:

A)不容易被多个欧洲强国夹击:北面有比利牛斯山脉阻挡陆军强国法国,英国没有能力跨着上千公里的大西洋和无敌舰队玩登陆,中欧强国压根够不着;

B)有能力统一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陆军挡不住它,英国没能力在无敌舰队眼皮底下派遣远征军,法国是唯一有希望骚扰一下的,但是没能力干涉(这个后面会讲);

C)一旦统一伊比利亚,就只有它打人的份,没有人家打它的份(这个后面也会提,主要就是法国面临的问题);

2、人口众多:如果能统合伊比利亚半岛,无论人口还是疆域面积都跟法国有一拼,比起赫赫有名的日耳曼(德意志地区)、凯尔特(法兰西)、斯拉夫(俄罗斯)确实可能少一些,但是比盎格鲁萨克逊(英格兰)可是要多,绝对算是个大民族;

注:法国是没有能力压制西班牙的,原因如下:

A)想要跨过比利牛斯山脉作战,法军面对的西班牙陆军实力并不比它弱多少,要想有胜算,唯一的选择就是全军压上、速战速决(就像拿破仑当时的打算);

B)你看看巴黎到法国西、北边境的距离,再看看巴黎到比利牛斯山脉的距离,换你你敢放空后方去打西班牙么?你别忘了,英国是百年战争时期的世仇,德意志地区是争夺欧陆霸主的死敌,放空后方这俩好意思不捅你一刀?

拿破仑当年把欧洲都打怕了,进入西班牙没有正规军抵抗,都打的很危险,何况是西班牙鼎盛时期。

C)长此以往,西班牙就像战国时期秦国一样,没事出兵打一下法国,赢了占一块地,输了退回比利牛斯山脉跟法国耗,耗到法国背后出问题还是法国低头,早晚能像蚕食三晋一样耗死法国。

你觉得如果占据了法国旧地,英吉利海峡挡得住鼎盛时期的无敌舰队么?英国的陆军挡得住法西联合陆军么?

其他几个竞争对手面临的问题(其实这几个巨大的麻烦在欧陆的争夺战当中都体现出来过):

1、法国:东西对进,北面还是宿敌,内部分裂(东面是欧陆第一陆军强国神圣罗马帝国,西南是鼎盛时期的西班牙,北面是百年战争的死敌英国,绝对的噩梦难度),你可以翻翻三十年战争前,法座黎塞留面对的噩梦难度外交局势,换别人估计就GG了。

2、德意志地区:东西对进,内部分裂(东面是沙皇俄国,西面是陆军强国法兰西,内部数千个小邦国内战频发,东南的奥斯曼是打了好几百年没有和解可能性的对手,甚至波罗的海霸主瑞典、北欧强国丹麦都会介入德意志地区的混战),所有这些对手在不同时期分别对德意志地区的俩难兄难弟,哈布斯堡(奥匈前身)和勃兰登堡(德国前身)下过手。

3、俄罗斯:落后,地广人稀,被排斥(它是东正教的),严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经济,以至于俄罗斯整个历史大而不强的时候占多数。

为什么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战败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军事方面

(1)西欧的军事改革

在三十年战争中,由于瑞典军队优秀的表现与强大的战斗力,使得西欧的很多国家开始仿照瑞典的古斯塔夫改革,建立属于国家的常备军,对于火炮的战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方面的战斗力有很大的提升。

(2)奥斯曼的火炮不足

在奥斯曼围攻维也纳的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有130门野战炮与19门中口径炮。而神圣罗马帝国这边守军就有370门火炮,所以奥斯曼的火炮数量不足

(3)维也纳的死守

在围攻维也纳之前,奥斯曼首先攻占了维也纳南部的佩希托尔茨多夫。但是佩希托尔茨多夫是在投降后被奥斯曼军队的。这让维也纳的守军选择了死守到底,拒绝投降。

(4)优秀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与强劲的波兰翼骑兵

波兰国王扬.索别斯基在维也纳战争中的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在维也纳战役中,他率领了历史上最大的骑兵冲锋,共18000名骑兵,3000波兰翼骑兵打头,一举冲垮了奥斯曼的防线。此役过后,扬.索别斯基被称为了波兰雄狮。

(5)奥斯曼的军队组成复杂

除了奥斯曼自己的军队外,还有自己附庸国摩尔达维亚与特兰西瓦尼亚的军队,克里米亚鞑靼部落的骑兵以及反哈布斯堡的匈牙利叛军。但是鞑靼骑兵拒绝听从命令,而其他军队的战斗里实际较弱,只能靠奥斯曼自己的军队。

(6)奥斯曼战术指挥失当与军队哗变

在援军到达之时,奥斯曼的军队统帅大维齐尔Merzifonlu Kara Mustafa Pasha选择了分兵,一部分抵抗援军的到来,另外一部分则继续围城,希望在波兰援军到来之前攻下维也纳。然而不仅城没攻下来,并且防线也被打破。奥斯曼军队围城损失了20000士兵,又在波兰军队下损失15000士兵。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位统帅撤退后被苏丹默罕默德四世下令裂肢处死。

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奥斯曼军队的节节败退的现状,在布达佩斯战役(Battle of Buda)失去了匈牙利原首都后,在1687年莫哈奇战役(Battle of Mohács)中奥斯曼更是惨败,神圣罗马帝国仅以600士兵的生命就使得奥斯曼损失了10000的士兵

连续的失败让奥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满,指挥官因为畏惧被愤怒的士兵所杀选择直接逃走。苏丹自己的军队:近卫军(Janissary)与近卫骑兵(Sipahis)在下层军官自己的指挥下直接向伊斯坦布尔进军。最终奥斯曼的廷臣与军官决定直接废黜现在的苏丹默罕默德四世,改立苏莱曼二世。

但是这并不能解决奥斯曼帝国的混乱,最终在16年塞尔维亚的森塔战役中(Battle of Zenta),奥斯曼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选择了横渡蒂萨河。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抓住了奥斯曼的失误,对渡河的奥斯曼士兵发动了奇袭,土耳其的士兵拥挤在桥上成为了火炮最好的靶子。整场战争成为一场,30000奥斯曼士兵战死,其中有10000是淹死的,而神圣罗马这边仅损失2000士兵,仅有400人战死。

这场战争最终强迫了现任苏丹穆斯塔法二世签订了卡尔洛维茨合约(Treaty of Karlowitz),奥斯曼放弃了匈牙利与特兰西瓦尼亚。

2,外交方面

(1)奥斯曼等待了15个月,给了奥地利外交空间

奥斯曼为了避免第一次围攻维也纳的失败,即冬天围城,等待了15个月。这使得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有了足够的时间寻求足够的盟友和将大本营迁出维也纳。在这期间,教皇宣布成立神圣同盟(Holy League),奥地利与波兰建立攻守联盟。奥斯曼实际为自己挖下了一个更大的坑

(2)奥斯曼树敌太多

在1663-1683,奥斯曼连续向波兰与俄罗斯开战,这使得两个国家对于奥斯曼的警惕提升。而且由于在波兰土耳其战争中战败的波兰,一反之前瑟姆的低行政效率。众所周知波兰的贵族的民主,如此低下的效率,但是由于奥斯曼的威胁,尽然很快的组成了一支大军并且加入了神圣同盟。

(3)俄罗斯的中途加入

俄罗斯与奥斯曼在黑海的国家利益有很大的冲突,俄罗斯一直渴望获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奥斯曼却控制着克里米亚鞑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签订的俄土20年合约,1683年新的沙皇就继位了,而且还是俄罗斯史上最伟大,最有雄心的彼德大帝。彼得大帝得知奥斯曼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之后,立马撕毁了停战条约,加入了神圣同盟,与原本的老仇家波兰联手。这是俄罗斯第一次积极介入欧洲的联盟。但是对于奥斯曼来说,却是一个噩耗,这意味着奥斯曼将受到三方的压力。

(4)法国牵制的失败

实际上,奥斯曼进军欧洲必须要利用法国牵制神圣罗马帝国。同理法国要想进军神罗,也需奥斯曼的进攻。太阳王路易十四自然了解这一点,在1688年他趁奥地利对付奥斯曼的时机机攻打低地区域。但是他忽略了一点,曾经西班牙足够强势,整个欧洲对哈布斯堡充满了敌意,所以法国可以利用渎圣同盟牵制哈布斯堡家族。但是在如今,法国自己是欧洲的霸主,在1678年法荷战争中蚕食大量的低地领土已让所有的敌意都汇聚在法国的身上,如今的趁火打劫更是让整个欧洲不满。

在1686年,以奥地利为首的国家就建立了针对法国的奥格斯堡同盟(League of Augsberg)。在1689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加入后,大联盟(Grand Alliance)就此建立。在1688年,法国趁火打劫的行为直接引发9年战争,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勃兰登堡(后来的普鲁士),瑞典,葡萄牙,巴伐利亚王国,萨伏伊公国,萨克森公国,巴列丁奈公国加入对法战争。就算是实力再强的法兰西也无法抗衡整个欧洲,在1698年法国不得不归还洛林公国并且放弃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由于法国触了众怒,奥地利也能够专注于对付奥斯曼。

3,政治方面

(1)近卫军的堕落

奥斯曼的近卫军(Janissary)一直是土耳其人的骄傲。近卫军一直是通过Dev?irme的方式进行筛选的,奥斯曼在攻占的基督教省份中,获得8-18岁的基督教奴隶男孩(因为穆斯林是不能成为奴隶的),让他们信奉伊斯兰教,遵守土耳其的传统,并且用严厉的训练训练出来的属于苏丹自己的卫队。这些近卫军甚至是不能结婚的甚至留胡子的。虽然出身是奴隶,但是这些近卫军还是会有自己的薪水,而且表现优异的近卫军甚至可以进入宫廷任职并且给予一等公民的地位。在这样制度下,土耳其的近卫军保持着优秀的战斗力。

然而近卫军的制度使得奥斯曼多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近卫军。而且近卫军的晋升制度使得越来越多近卫军进入宫廷,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他们开始攫取更多地特权与权力,苏丹也不得不屈服。渐渐的近卫军开始允许结婚生育,留胡子,并且让自己的后代有权利进入到军队,这样就使得近卫军不得不扩招。扩招的代价就是原本的严格训练没有了,精英的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在大突厥战争的莫哈奇战役后,近卫军甚至违背了对苏丹的绝对忠诚,向伊斯坦布尔进军。他们也开始干涉与拒绝改革,最终架空了苏丹,导致奥斯曼政局的崩坏

(2)连续的王位变更与王权的衰落

在1683年到1699年的战争的16年中,奥斯曼就换了4任苏丹

默罕默德四世,统治时期1648-1687,在位39年,因为战败被军队废黜(于1693年死于51岁)

苏莱曼二世,统治时期1687-1691,在位4年,病逝(死于49岁)

艾哈迈德二世,统治时期1691-1695,在位4年,因为连续战败忧伤,染病去世(死于52岁)

穆斯塔法二世,统治时期1695-1703,在位8年,因为想要重振苏丹的权力,在埃迪奈尔后被废黜(同年去世,死于39岁)

连续的苏丹变更使得王权进一步衰落

值得提一句,维齐尔是指伊斯兰国家的宰相。在默罕默德四世在位期间,他给予了维齐尔巨大的权力,以至于他后来自己都被新任命的维齐尔给废黜了。

4,经济方面

(1)大航海时代,奥斯曼的商业地位下降

原本在发现新大陆与跨越好望角之前,欧洲诸国与远东,印度地区的贸易必须通过红海。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繁荣也是由于处于商路之中。在16世纪,奥斯曼占据了这个重要的贸易路线,这给奥斯曼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提升。但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人为了减少奥斯曼的抽成,选择从南非的贸易路线而非从红海的贸易路线,来自新大陆的贸易也很少直达奥斯曼帝国,这使得奥斯曼的收入大幅下降。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新大陆,土地这一稀缺的增加使得欧洲的国家得以突破马尔萨斯陷阱,人口的增长速度以及人均财富得以提升。而奥斯曼无法享受这一红利

(2)通货紧缩

奥斯曼的通用货币是叫做akce的银币,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内部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国家支出增加,对于货币的需求增加了。然而由于银矿的缺乏,奥斯曼缺少足够的货币最终导致严重的通货紧缩。然而由于欧洲的国家发现新大陆,来自新大陆的银矿补充了欧洲的货币数量,使得欧洲的国家迎来了良性的通货膨胀,奥斯曼的经济实力进一步下降。

(3)对于Avariz税与Timar的滥用

奥斯曼帝国有一种Timar的支出,即苏丹将某一领地的税收作为奖赏送于某人,这些受赏赐者一般都是军人。然而由于为了让军人效忠,奥斯曼大肆奖赏timar,导致巨大的财政支出。为了弥补支出,奥斯曼不得不进一步对外扩张以获得更多的领土来封赏timar,然而这样需要更多的士兵与对于士兵的timar,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过这种Timar制度在16世纪有了明显的缓解

但是Avariz税是奥斯曼帝国在战争或者紧急状况下向民众收的税,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征税。之后奥斯曼将这些家庭划分为更大的组别arizhane,每个组别里有很多家庭,然后实行包税制(tax farming)。即中央现决定在这里收多少税,然后由地方的收税官进行收取并且上交。

但是后来由于帝国连年的战争,导致财政紧张。原本作为紧急状况与战争时期的Avariz税竟然成为了帝国的经常项目。加之,奥斯曼帝国官僚的腐败以及地方的横征暴敛,使得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受到影响,叛乱增加。

总而言之,就是奥斯曼原本内部就很多问题,只不过因为持续扩张与持续胜利掩盖了问题。当惨败之后,这些定时全部爆炸,导致多米勒骨牌效益。

奥斯曼帝国怎么覆灭的

大航海打通海上贸易通路把奥斯曼的商路给断了,再加上奥斯曼本身的高关税让奥斯曼帝国经济出现重大危机进而迅速衰落。其实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世界提到了,16世纪后期开始西班牙和奥斯曼面临许多相同的情况,就是新航路开辟以来涌入的金银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导致城乡的社会分化,尤其是小土地所有者和普通工商业者的破产,在奥斯曼这导致了邑骑兵西帕希的蒂马尔制衰落,有条件服役授予的土地事实上变成了大蒂马尔领主的私有财产,小蒂马尔领主破产,无力购买武器盔甲马匹来服兵役,自然军事力量会削弱~

勒潘多海战

勒潘多海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转折点

勒班托海战是指在1571年,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强大海军向欧洲发起进攻时,由西班牙殖民帝国、罗马教廷和组成的联合舰队与奥斯曼舰队在勒班陀海角发生的一场大战。最终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损失惨重,彻底失去了进军欧洲的能力,这场战役与查理曼大帝抵御摩尔人的多尔城战役并称为保卫天主教的两大战役。

1571年勒班陀海战就发生在帕特雷湾。名称来源于海湾北部的一处奥斯曼军港,该地现在叫纳夫帕克托斯,估计是希腊独立以后改的名。我能模糊地记得这场海战,主要是因为一名西班牙的年轻士兵参加了战斗,还失去左手。对于文学史而言,损失不算大,因为写作凭一只右手就可以完成。

年轻人叫塞万提斯(1547-1616),后来写过一部叫《堂吉诃德》。主人公和他的仆人桑丘,还有那匹劣马和风车,都是文学史中的经典形象。塞万提斯讽刺腐朽的骑士制度,中也隐含对自己复杂人生的总结,其中勒班陀海战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奥斯曼和西班牙处于地中海的东西两端,相隔遥远,是什么原因让文学青年塞万提斯参加了这场战斗呢?

塞万提斯在这场战役中胸部中了两弹,左手永久性致残。他总结了基督徒们的情绪:“过去、当今和未来最辉煌的伟业。”

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展海上探险活动后,都有殖民地入账。1494年两国得到教皇认可,在西班牙的托德西利亚斯签订条约。规定除基督教世界外,以西经46度附近的一条经线为分界,将地球平分。西部为西班牙势力范围,主要是美洲,东部属于葡萄牙,主要是非洲和亚洲。这是一份非常夸张的条约,即使二战后美苏两霸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合作。

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两个最早的海上探险国,狂妄的同时,也表现出儿童般的天真与浪漫。但随着其他各国崛起,条约必然作废。现在众多的拉丁美洲国家都讲西班牙语,而巴西讲葡萄牙语,就是受这条经线的影响,因为巴西的位置在经线以东。

《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的历史作用是避免早期两国爆发海上争端,按区域各自发展。初期葡萄牙在与东方的贸易中获利丰厚,西班牙相形见绌。16世纪上半叶美洲发现大量金银矿,天上掉钱的奇迹瞬间改变国家的命运,西班牙以火箭般的速度实现了财富增长。其实早在西班牙完成统一后,触角已经向外延伸。

当美洲贸易的因素加入后,西班牙经济强国、军事强国、政治强国的级别跳跃式提高。卡洛斯一世(1500-1558)当政时期,借助哈布斯堡王朝复杂的婚姻关系,还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国王,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变身为欧洲老大,并且和教廷联手,对内是维护天主教、镇压新教的急先锋,对外担当抗击奥斯曼帝国的重任。

1504年西班牙开始派遣总督,对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进行管理。塞万提斯出身破落贵族,完成学业后来到意大利来闯世界。他的行动方向和哥伦布相反,希望当一名战士建功立业,成就荣华富贵,于是有机会参加1571年发生的勒班陀海战。

引发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塞浦路斯问题。塞浦路斯岛位于地中海东端,小亚细亚半岛的南面,在历史上几易其手。15世纪成为共和国的属地,不过居民主要是希腊人。

1570年奥斯曼与不和,出兵占领塞浦路斯岛,向岛上大量移民,安置奥斯曼土耳其人,造成该岛希土两种文化并存。现在塞浦路斯依然分裂,也是希腊和土耳其两国和解的主要障碍,症结就源于1570年的冲突。

之前在奥斯曼帝国面前,欧洲军事实力较弱,一百多年一直处于守势。1566年苏莱曼一世去世,标志奥斯曼帝国最强大的时代结束。此次利益受损,在欧洲经过一番煽动,由多国海军组成神圣同盟,部分战船还配备先进的火炮和火绳枪,伺机向奥斯曼进攻,准备收复所有被占领的基督教世界。新兴的西班牙想树立威望,派出重兵。

联军在帕特雷湾觅得战机,乘奥斯曼海军准备不足之际展开进攻,结果联军大获全胜,并斩杀对方的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