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最穷的国家是不是马其顿?
2.巴尔干战争
3.马其顿面积人口
4.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和今天南联盟分裂出来的马其顿有联系吗?
欧洲最穷的国家是不是马其顿?
=========================
不是马其顿……是“摩尔多瓦”
=========================
根据美国CIA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资讯,欧洲最穷的国家(前十名)是:
1. 摩尔多瓦(Moldova)
2. 塞尔维亚(Serbia and Montenegro)
3. 阿尔巴尼亚(Albania)
4.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5. 比拉罗斯(Belarus)
6. 乌克兰(Ukraine)
7. 马其顿共和国(Republic of Macedonia)
8. 土耳其(Turkey)
9. 罗马尼亚(Romania)
10. 保加利亚(Bulgaria)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位擅长弹竖琴的女子,名字叫做琴,她对竖琴的演奏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连各位古希腊众神也被她的琴声倾倒。国王知道了以后,就派人去请琴来宫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绝了国王,还让使者回去传话,说她永远不会为这样一个傲慢无礼的人演奏竖琴。
国王听了使者的禀报之后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让使者下去休息。当侍从走进国王的卧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因此显得慌乱,也没有人焦急的要去寻找失踪的国王——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国王去了哪里。
国王在清晨悄悄地离开了皇宫,去寻找那个“胆敢”说自己傲慢无礼的女琴师。走出皇宫不久,国王就听到了一阵仿佛来自天堂的琴声,他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源头走去。在一棵橄榄树下,国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弹奏竖琴的女子。
她侧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垂下来,她的脑袋微微摇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飞舞的手指,她那双洁白无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从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声,让年轻的国王闻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美丽的仿佛有些不真实的女子。
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应的女子抬起头,看向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时间仿佛凝滞了,两位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无言的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琴和国王在人民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但他们的幸福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传讯的士兵带来了邻国宣战的消息,年轻的国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骑马奔赴战场。几个月后,国王战死的消息传来,新任王后拿起竖琴,用激扬的琴声带领士兵打赢了战争。
只是自己心爱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琴会在每天晚上对着繁星拨动琴弦,诉说无尽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会将花园里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对她的回答。
琴的手从竖琴上无力地落下,人们埋葬了她。当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洒在琴的墓地上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断的汇集,最终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人们称之为爱琴海。
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侧,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过,爱琴海也是一处战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连结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爱琴海北边的巴尔干半岛上,没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有的只是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战争间隙思考着如何复仇的人们。
巴尔干半岛面积不大,但却拥有超过20个民族,他们虽然语言大致相同,但却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犹太人等,他们的信仰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经过时间的打磨,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演变成,最后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除了内斗,巴尔干半岛人民还长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对于亚欧地区的大国来说,作为交通要道的巴尔干往往是其对外扩张的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统治甚至长达五百余年。
从14世纪奥斯曼军队踏足巴尔干开始,这一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在残暴的军事统治之下。作为外来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饰地对巴尔干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但强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当发生战争时,他们还会强行掳走巴尔干人民,逼迫他们在战场上充当炮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对奥斯曼帝国毫无归属感,他们不懈地和土耳其人进行着反抗侵略的斗争。
巴尔干同盟
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具有中世纪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会制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科技革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军事革命,这让土耳其军队的武器水平逐渐落于下风。
政治上的顽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高层的权利斗争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内乱,造成帝国元气大伤,中央再也无法对庞大的版图进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纪,随着英、法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域开始被蚕食瓜分。首先是奥匈帝国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落入英法手中,成为其殖民地。对此,土耳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横跨亚、非、欧的帝国版图不断缩水。
穷则思变,不愿在瓜分中慢性死亡的奥斯曼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积重难返,为了苟延残喘,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选择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妥协,允许一些国家宣布独立。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巴尔干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为了谋求独立,巴尔干各族开始团结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78年,在俄土战争中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的独立。
1911年,实现统一后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扩张殖民,虚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夺对象,意土战争爆发。在意大利人的设想中,在巨大的军事实力对比下,这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为了加快战争进程,意大利蓄意煽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民族情绪,这使得半岛反土情绪空前高涨。
1912年3月13日,经过数次磋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互相保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当一国遭遇战争时,另一国将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该条约实际上针对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对巴尔干北部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
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当任意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时,另外一方将不遗余力的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援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又和黑山签订了同盟条约,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巴尔干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从而使各国取得彻底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巴尔干地区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过程中受到了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的影响,这就导致各个心怀野心的大国掺杂其中,使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10月8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邻的黑山第一个对土耳其宣战,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三国也陆续对土耳其发出态度强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尔干拱手让人,他们拒绝了最后通牒,开始在国内进行战争准备。
1912年10月18日,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相继对土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按照巴尔干同盟的部署,战争将在南北两线发起。北线,保加利亚将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将与驻守在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开战;南线,希腊海军将在爱琴海海域对奥斯曼海军发起进攻,保证巴尔干同盟的制海权。
10月22日,巴尔干同盟北线军队正式对土军发起进攻。在当时,土军无论在兵员数量和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盟国军队,再加上同盟国军队在民族独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气高涨,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仅22-24日三天时间里,就击溃了土耳其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三、四军。
北线部队对土耳其马其顿集团军发起最后攻势,将该军团彻底打垮,北线战斗宣告胜利。
与此同时,南线的希腊海军对土耳其海军发起了爱琴海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希腊海军成功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南线战斗也取得了胜利。1912年11月28日,在巴尔干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同盟国军队乘胜进军,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
然而,在巴尔干有各种利益纠葛的列强却不愿意让同盟国继续扩大战果。在沙俄看来,一个孱弱的土耳其比一个死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问题上的谈判;德奥两国从同盟国阵营的角度出发,也不希望属于协约国阵营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在俄德奥三国的牵头下,巴尔干同盟不情不愿地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议。
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土耳其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对的不满,1913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发动,建立了新,同时宣布拒绝接受由原和巴尔干同盟各国达成的和平协议。此举再次点燃了战火,经过两个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不得不再次接受失败,双方在伦敦重新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半岛人民彻底赶走了压迫他们长达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结束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巴尔干各族人民开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也为日后地区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齐聚伦敦,商议领土分配问题。这本该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分赃大会”,但由于各国无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问题上达成一致,再加上德奥两国从中作梗,使此次会议进展十分艰难。
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同盟的主要发起国,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投入最多的国家,因此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应该成为其领土。这一提议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反对。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中部,西边的克罗地亚占据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尔维亚希望通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南面的马其顿地区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与马其顿南部接壤的希腊则希望得到与马其顿相邻的南部部分领土。
由于与会各国互不相让,伦敦会谈上火星四溅,始终无法达成让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在各国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和约》,规定土耳其被占领土地和爱琴海岛屿的划分由英法俄德奥等列强来划定。
土耳其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国在伦敦会议上的矛盾,有意煽动各国反目,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国的分裂。
由于保加利亚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私下结成同盟,准备反对保加利亚,想从中分一杯羹的罗马尼亚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边,保加利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从奥匈帝国那里要来了战争,暗中进行战前准备。
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作为巴尔干同盟的发起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却在此次战争中众叛亲离,战争爆发以后,暗中与两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加入塞希阵营,随后黑山也对保加利亚宣战。刚刚被赶出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见有机可乘,也宣布对保加利亚开战,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站在保加利亚身后的奥匈帝国,本来准备遵守约定,出兵帮助保军进攻塞尔维亚。但是站在奥匈帝国身后的德国认为,一旦奥匈帝国出兵,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为世界大战,而此时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因此不允许奥匈帝国参战。至此,保加利亚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面对实力强大的五国联军,保加利亚被迫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8月10日,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合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塞尔维亚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亚得里亚海入海口,希腊除了马其顿南部以外,还得到了克里特岛等地区,罗马尼亚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南多布罗加。作为战胜国,黑山和奥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领土。
战后格局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由“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次战争让罗马尼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同时将保加利亚推向了与其对立的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获益者是塞尔维亚,此战过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下,一种“大塞尔维亚”的思潮开始在塞族人中广为传播,这让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冲突,也与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的企图相抵触,奥塞冲突最终演变为萨拉热窝,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马其顿面积人口
马其顿的面积约为67000平方千米,人口约为476万。
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马其顿拥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从沿海平原到山区,从温带到地中海气候都有分布。马其顿是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国家,其面积约为67000平方千米。马其顿是巴尔干半岛上最年轻的共和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在古代,马其顿曾经是希腊王国的一部分,后来被罗马帝国统治。在中世纪时期,马其顿地区成为了拜占庭帝国的重要部分,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在19世纪,马其顿成为了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马其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包括美丽的自然景观、历史古迹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该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林业和旅游业。此外,马其顿也是许多国际组织和倡议的成员,例如联合国、欧盟和北约等。总的来说,马其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马其顿的地理介绍:
马其顿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1°~45°,东经20°~23°之间。其南邻希腊,东临保加利亚,北临阿尔巴尼亚,西临西南临爱琴海,西南部与希腊接壤,北部与匈牙利接壤,南部与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土耳其接壤。马其顿境内地形崎岖多变,其中山地面积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75%。
全国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是斯科普里地区、瓦尔达尔河流域和巴尔干山脉。斯科普里地区是马其顿最大的平原之一,包括首都斯科普里和其他许多城市。瓦尔达尔河流域则是马其顿的主要水系之一,包括许多河流和湖泊。巴尔干山脉则是马其顿最高的山峰之一,也是马其顿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马其顿王国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和今天南联盟分裂出来的马其顿有联系吗?
“马其顿”是古希腊时期希腊北部的国家的名称,由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马其顿帝国曾经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中东各地。至今希腊仍将其北部地区称为马其顿。希腊认为,由斯拉夫民族(马其顿斯拉夫族)所建立的国家无权使用属于希腊的名称作为国名。由于希腊所提出的抗议,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联合国、欧洲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均未承认“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而将该国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目前全世界仅有约40个国家承认“马其顿共和国”本身使用的名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俄罗斯、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其他加盟共和国。
马其顿共和国独立初期时,国旗上曾使用“维伊纳的太阳”(即十六道光芒的太阳)图案,由于该图案源于古希腊时期的马其顿国,希腊认为马其顿共和国无权在国旗上使用。同时由于马其顿宪法当中提及“关注邻国马其顿人的权益”,希腊认为这显示马其顿共和国意图干涉希腊北部的斯拉夫少数民族事务,甚至对希腊北部有领土扩张的野心。
由于以上原因,马其顿独立初期时,希腊雅典等地曾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马其顿共和国使用“马其顿”的名称。希腊也于1994年2月开始向马其顿共和国进行经济封锁,重创马其顿共和国的对外贸易。马其顿共和国最终于1995年9月改换国旗以及修(新条文重申马其顿对邻国领土没有任何主张),之后希腊结束了经济封锁。虽然希腊、马其顿两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国名问题至今仍未得出解决方案。
历史
马其顿地区古为希腊文明北端的边疆地区,该地公元前4世纪时崛起的马其顿帝国曾征服小亚细亚、波斯、埃及等地,把希腊文明传播到中东各地。
马其顿位于希腊北部,由上、下马其顿两地区组成。上马其顿是高原山区,仅有几个关隘与外界相通。下马其顿土地肥沃,适于农业,是马其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对于上马其顿有传统上的宗主权。
马其顿人的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在早期青铜时代,一批操希腊语的部落迁至马其顿,后逐步分批南下,但有一部分人仍留在北希腊。可能在公元前7世纪,这些留下人中的一支——马其顿人占领了埃盖,扩张到了下马其顿的沿海平原,形成了马其顿国家。他们崇拜希腊的神只,特别崇拜宙斯和赫拉克里斯。其他希腊语部落则在上马其顿与伊利里亚人、派奥尼亚人、色雷斯人相混合。从整体上看,马其顿人不是纯粹的希腊人,但与希腊人有渊源关系。
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比南部的希腊人大大迟了一步。在希腊城邦已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马其顿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国王是全国土地的主人,战争中最高的统帅,在对外关系上代表着国家。他同时又是祭司、法官和司库。但他的统治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辖下的各个部落仍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拥有自己的王族和部落王,战时作为国王名义上的藩属出兵打仗。国王的王位世袭,但须经过人民的认可,人民还有权废黜国王。涉及到叛国罪的案件,要由人民审判。马其顿人多为农民和牧民,同时也都是战士。国王在部落贵族中选择他的战友,战友要完全忠于国王,平时参与宫廷事务,战时随国王出征。从这些战友中,国王选拔一些人组成他的“议事会”。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侵略希腊,马其顿一度受波斯统治。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约公元前495—450年)暗通反抗波斯侵略的希腊城邦,告以波斯的军事情报。
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一跃而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马其顿国王们把希腊的先进文化引入他们的宫廷,与希腊城邦进行贸易。经济的发展使马其顿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村庄变成村镇,佩拉成为马其顿最大的城市和王国的首都。
马其顿的真正强大是在腓力二世之时。公元前359年初夏,马其顿人选举前国王的幼子为王,腓力以新王叔父的身份摄政。腓力早年曾在底比斯为人质,与底比斯名将伊帕密南达结识为友。他细心了解当时希腊各邦的政治形势、外交方式与战争方法。这一经历大大有助于他以后的成功。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这时,马其顿局势比较混乱,某些属地企图脱离马其顿而独立,腓力的同父异母兄弟们则伺机争夺王位。腓力审时度势,干练沉着,很快稳定了局面,赢得了声威和权力。可能就在这时,马其顿人废掉了幼王,推举腓力正式为王,即腓力二世(公元前359—336年)。
腓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加强了王权。他通过征服、联姻、挑选战友、分封等手段,把各部落的贵族控制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并削弱他们的权力。对于边远之地,由于吞并的时机还不成熟,就让当地维持旧制。至于征服来的土地则并入马其顿,并扶植自己在那里的力量,以加强马其顿的统治。他借助传统抬高自己的地位,自称是赫拉克里斯的后裔。
军队是腓力征服与统治的最重要工具。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与战斗技术,他在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创建了主要由贵族和富裕农民组成的常备军,归国王直接指挥。腓力吸取底比斯军队编制的特点,组成了更为密集、纵深的马其顿方阵。他加强了军队的武器装备,并建立了强大的舰队。总之,腓力的军事改革使马其顿的各个兵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协同作战。腓力的平定希腊,亚历山大之远征东方,其军事凭借就是这支马其顿军队。
经济是立国的基础,腓力绝不甘心被排除于海上贸易之外。为此,他建立新城市,打开出海口,开潘革翁金矿(年产1000塔兰特)。尤为重要的是进行了币制改革。他放弃了古老的波斯币制,银币取色雷斯制,金币取阿提卡制。这样,马其顿就可在色雷斯和雅典货币流通的范围内自由贸易,特别是能同南部近邻卡尔息狄斯同盟进行贸易。
腓力的改革使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半岛的军事强国。西边的伊利里亚、伊庇鲁斯、东边的色雷斯、北边的派奥尼亚,都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腓力雄心勃勃,有强烈的征服欲望。在王权强化,国土扩大,实力增强,既无内乱又无外患的情况下,南部内争犹酣的希腊城邦自然成了他进一步征服的目标。 后来马其顿先后由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希腊人所主导)等统治。5世纪起斯拉夫人开始进入马其顿地区,并在该地(尤其是马其顿的内陆地区)定居,因而奠定了现代马其顿南北之分(南:希腊人/北:斯拉夫人)的基础。
837年时保加利亚征服了马其顿,并于10世纪末在该地的Ohrid(奥赫里德)定都。1018年拜占庭帝国又征服了马其顿,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马其顿多次在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之间转手。15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了马其顿,并开始了长达500年的统治。
19世纪时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复国运动相继展开,民族主义高涨,马其顿也成为三国的必争之地。1913年三国在共同针对奥斯曼帝国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胜,奥斯曼将马其顿割予三国,但三国之间又因马其顿具体分割方案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最终希腊、塞尔维亚击败保加利亚,三国将马其顿瓜分。塞尔维亚所得到的部分就是现代马其顿共和国的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南斯拉夫为同盟国,保加利亚参加了由德国主导的轴心国阵营,希腊、南斯拉夫被德国攻占之后,保加利亚分得了马其顿的大部分地区,但战争结束后各国之间的边界又还原的战前的形势。
二战之后,南斯拉夫成为由铁托所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1946年时铁托将马其顿地区从塞尔维亚分开,成为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9月17日马其顿从南联盟和平分离,但马随即和希腊爆发国名争端,最后马其顿于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希腊最终在1995年解除对马其顿共和国的经济封锁。
1999年,南联盟爆发科索沃战争,近40万阿尔巴尼亚族难民从科索沃涌入马其顿。2001年春,马其顿西部的阿族人开始进行武装叛乱,马国爆发短暂的内战,后来双方于6月在欧盟官员的调停下达成停火协议,阿族同意放下武装,马国同意给予阿族人更多权力,之后马国国内民族关系有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