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vs土耳其结果如何-英国vs土耳其结果

tamoadmin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胜利者,参与国家,各国损失,后果各是怎样的?

2.二战土耳其的经济军事实力

3.英国对中亚的武装干涉都经过了哪些历程?

4.克里米亚战争伤亡及影响如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胜利者,参与国家,各国损失,后果各是怎样的?

英国vs土耳其结果如何-英国vs土耳其结果

1、战争起因: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2、战争的胜利者,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为主的协约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参与国家有:以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同盟国和以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协约国。

4、各国损失和后果: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扩展资料:

1914年是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罗斯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年—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罗斯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发动攻势,遭到失败。8月8日,协约国军队在福煦的指挥下,开始反攻,把德军撵出法国和比利时国境,德军主力已开始迅速瓦解。9月15日,保加利亚的军队被击溃,29日向协约国投降。

10月31日土耳其投降。奥匈帝国于11月3日投降。11月4日,基尔军港海军舰队水兵举行起义,成立苏维埃。11月9日,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德皇威廉二世于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宣布退位,10日逃往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战土耳其的经济军事实力

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交汇处,把守战略要道。战争刚刚开始,各国使节就蜂拥而至,希望用各种阴谋诡计动摇这个年轻的共和国的中立立场。但土耳其的策略是同时向德国和英国出口矿石等,换回武器和其他物资来保卫自己的国家,并借此机会寻求发展。德国将帮助土耳其建设道路和铁路,英国将帮助土耳其建设机场和港口,两国会相互竞争,各自提供最好的设备,而土耳其则允许两国势力在国内用各种阴险的伎俩明争暗斗。

土耳其利用自己的铬铁矿和铜矿石换回了先进的武器。由50个旅,80万农民出身的士兵组成的步兵在古安纳托利亚高原严酷的环境下锻炼出来,足可以媲美欧洲任何一国的步兵。土耳其领袖伊诺努决心维护国家的独立,他不希望依靠别国军队保卫自己的家园,因为那样的代价就是本国的子弟兵也要为他国的利益流血牺牲。

土耳其同交战双方签署了贸易和约,换来双方对自己中立地位的承认。1943年1月30日,伊诺努与丘吉尔在土耳其南部城市阿达纳举行会谈,并同意在圣诞节那天加入战斗。随后同盟国向土耳其提供了350辆坦克,48门自动炮,300门野战炮,近3000门防空炮,大约100万枚反坦克地雷和10万把,作为第一批军事援助。但11月,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巨头在德黑兰举行会议的时候,土耳其依然拒绝与德国断绝联系,甚至不允许英国飞机使用盟军帮助修建的空军基地。

现在,只有丘吉尔对土耳其的参战依旧感兴趣,苏联对其彻底失望,决定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解放巴尔干半岛。在开罗会议上,伊诺努辩解称自己没有行动是因为需要和其他国家的部队协同作战,这需要周密的准备。而被要求现在就着手制定的时候,伊诺努却说军事将领都留在安卡拉,所以无法讨论。

1944年2月,驻土耳其的英国司令官回国;4月,英国要求土耳其停止向德国出口铬铁矿,否则就封锁土耳其的口岸。8月,土耳其终于照办,因为到这时,纳粹德国已经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报复这样一个国家了。

直到1945年2月23日,土耳其才对德国宣战——再过5天,就要超过同盟国定下的有权在战后加入联合国的最后期限。

英国对中亚的武装干涉都经过了哪些历程?

1917年组成的“英国驻土耳其斯坦军事使团”,是当时英国武装干涉者直接进行组织与领导的中心。

在“英国驻土耳其斯坦军事使团”的积极参与下,南高加索的革命活动家——许多巴库委员被逮捕并遭。至1918年年中,在土耳其斯坦形成了奥伦堡战线、费尔干纳战线、谢米列奇耶战线和里海东部战线。

其中里海东部战线是主要战线,英国军队在这条战线上参加作战,武装干涉者的司令部和海军基地也设在这里。

武装干涉者将里海以东地区变成了以马勒森将军为首的英国总督辖区。英军、哥萨克白匪和巴斯马赫分子进攻土耳其斯坦共和国军队的行动,得到了中亚一些大城市武装干涉者的代理人所组织的叛乱、等阴谋活动的配合。苏维埃土耳其斯坦军队依靠劳动人民的广泛支持,与武装干涉者和国内分子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其中突出的事例为:推翻浩罕自治,进行库什卡防御战,歼灭杜沙克车站附近的武装干涉者和白匪,以及平定塔什干白匪及社会革命党人的叛乱等。

1919年1月,近东英军司令官米尔恩将军为了纠集武装力量来到克拉斯诺伏斯克。

但是,中亚各族人民反帝运动的高涨,苏俄和欧洲各国劳动人民对这场斗争的支持,尤其是红军在内战各主要战线上的胜利,迫使英国武装干涉者于1919年4月1日将部队撤至伊朗。

红军经过与白匪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的多次激战,于1919年7月9日解放阿什哈巴德,8、9月间歼灭了阿克纠宾斯克地域的哥萨克白匪。1920年2月占领克拉斯诺伏斯克,推翻了希瓦汗,4月击溃谢米列奇耶的白匪,8、9月间将布哈拉艾米尔驱逐出境。

克里米亚战争伤亡及影响如何?

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国一战,俄国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如何法国都是赢家,因为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了足够友善,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而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土耳其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国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此时的俄国浑然不知即将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国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

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国全权特 法皇拿破仑三世 法皇拿破仑三世 使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且这次还有法国的支持。 奥斯曼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

俄国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1853年10月16日,俄国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并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