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亚冠决赛收视率-亚冠决赛央视网

tamoadmin

1.五大联赛在中国算倾销吗?是在与中超竞争吗

2.世界杯和哪个收视率高

3.亚冠中日对决,为什么从来不缺少话题?

4.女排夺冠,中国排球能迎来商业化转机吗

5.为啥足球有亚冠,篮球没有呢?

五大联赛在中国算倾销吗?是在与中超竞争吗

央视亚冠决赛收视率-亚冠决赛央视网

新华社记者王子江在文中提到,中国应反对外国足球在华“倾销”。五大联赛从中国赚取高额的电视转播费后,在中国高水平足球赛事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很难说他们对中国足球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限制国外联赛的“倾销”,可以有多种方式。譬如强令要求付费直播,避免让全民买单等等。

对于倾销一词,一般解释为: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那么五大联赛进入中国的方式属于倾销吗?央视足球解说员刘嘉远认为: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倾销,是否倾销有一点很重要,一国生产商抛售给别国的商品市场价格或成本是否低于本国。中国电视环境里现在购买的欧洲几大联赛,好像除了德甲为了拓展市场,其他联赛都没实惠到那个地步,英超更是天价。即便是央视,也要算算购买投入和播出时段广告收入之间的利润是否划算。

同时,在新华社的这篇文中提到了五大联赛与中超的关系。文中认为,五大联赛从中国赚取高额的电视转播费后,在中国高水平足球赛事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很难说他们对中国足球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五大联赛首先是一项大的体育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市场,任何俱乐部都不能忽视这个市场的重要性,而中超本身就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既然在中国有了深厚的基础,中超的壮大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文中还举了汽车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改革开放之初,外国汽车品牌也如足球一样毫无阻拦地杀进中国市场,中国是否有现在的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业是否还有能力收购沃尔沃等国际品牌?

那么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五大联赛与中超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关系,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吗?就现实情况,五大联赛与中超首先在播出时间上是不冲突的。中超的直播时间大多在下午15:30左右和晚上19:30左右,而五大联赛的比赛多数是在晚上21点之后直播,与中超上时间不冲突。刘嘉远认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球迷也是,如果几大联赛播出时段和中国本土联赛冲突,那么至少大家在同一个注意力市场内竞争,再比较价格是否存在倾销才有意义。现实是,除在有限的注意力内看看中超亚冠,还有很多人熬夜看国外赛事,坚持熬夜都看的那部分球迷我觉绝对算奢侈消费了,那是在透支身体和注意力。

其次,多数人认为,看中超与看英超实际上并不冲突,并不是说中超与英超只能选择一样来说看。《体坛周报》资深英超记者克韩举例:不是说有一个球迷看了英超联赛,就不再看中超联赛;不是说有一个球迷支持了曼联,就不会再支持广州恒大;也不是说转播了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国足比赛就没人看了。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因为看高水平的联赛提高了对足球的兴趣,因此反而促进了看更多足球比赛(包括中超联赛)的可能。好的产品,会让整个市场蛋糕都变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收视率上,收看中超联赛的观众实际上要比收看五大联赛的观众多。从央视2013年公布的收视报告中可以看出,亚冠播出时长59小时,平均收视率0.59,中超播出时长89小时,平均收视率0.45。播出时长108小时,平均收视率0.19,德甲,意甲,西甲的平均收视率为0.11,0.11和0.08。《体坛周报》副总编辑骆明认为:其实欧洲联赛在中国的收视率根本不如中超本地球队的比赛,而且时段也基本错开,倾销个啥?北京和广州什么联赛都能看,国安和恒大照样死忠众多,而中国很多地方根本没本地球队可看,他们不看欧洲联赛还能看什么?克韩也认为:中超和英超大部分转播场次的时间都是错开的,就算发生英超早场和中超晚场发生冲突的情形,大部分电视台都会拉掉英超直播而直播中超。为啥?因为中超收视率高出英超几乎一个量级啊,电视台也不傻。

新浪体育就五大联赛进入中国是否属于“倾销”做了调查,截止发稿时,有82%的网友认为,五大联赛在中国并不属于“倾销”。

截止到发稿,9成的网友认为不应该对五大联赛在中国的转播加以限制,7成网友认为,即便是限制了五大联赛在中国的转播,中国足球的水平也不会因此而进步。

实际上在近些年,五大联赛在国内电视台正常播出的情况下,中超联赛的关注度也正在逐年上升。包括2012年开始央视恢复直播中超,中超上座人数年年走高,为。中超公司招商收益与分红也相当可观。一场中超关键比赛一票难求,可以吸引4,5万的球迷到场观战。虽然在世界影响力,俱乐部收益等方面还远不及五大联赛,但中超这些年在关注度上的进步是有目共睹。正如骆明所说:欧洲联赛转播已经无孔不入,但不妨碍这些年中超重新走旺。说明还是自己做好最重要。

世界杯和哪个收视率高

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的体育赛事之一,除了世界杯、以外,没有任何体育赛事的收视率能比更高,18-19赛季决赛的观看人数为7.2亿,比美国橄榄球的超级碗还多了6亿,而13年恒大夺冠的亚冠决赛观看人数却只有1.3亿,不要说了,亚冠连欧联都比不上,对于除了亚洲以外的国家,亚冠的关注度远不如南美解放者杯,甚至不如非洲冠军杯。

亚冠中日对决,为什么从来不缺少话题?

背景

亚冠东亚区抽签结果出炉,中日球队上演强强对话。恒大和上港将各自代表中国球队迎战日本球队。中日大战再一次上演!!结果引发一堆热点话题,关注量爆棚!!

今天小编就来分析下为什么中日对决从来都不缺少话题!!

1.? 足球场上中日永远都是老冤家,回顾亚冠历史无论是中国球队夺冠还是日本球队夺冠他们都会经历一件事,就是将对方国家的球队踩在脚下。一来二去,双方的渊源就很深了,自然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2.? 只要跨过了这座山基本就是夺冠了。东亚区的半决赛又被称为亚冠决赛的预演,那么多届下来东亚区从没有将冠军让给过西亚区。所以,只要翻越了这座山那么冠军就近在咫尺了。

3.? 联赛之争。近年来随着中超的投入不断加大,中超在亚洲足坛的地位不可忽视,也号称世界第六大联赛。然而中超走过的路是日本的曾经的路,作为亚洲霸主日本足球自然不愿意放过。

4.? 亚足联的特意安排。收视率啊,收视率高了才会多赚钱啊!!!

5.? 民族情怀。每个国家的球迷都希望自己国家的球队走的更远,而日本和中国的人数加起来都有十几亿(印度不玩足球不考虑)基本是亚冠的一般市场啊。这样的民族情怀自然会带来很大的流量。

6.? 历史原因。这个就不多说了,从唐朝日本学习中国,到二战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从媒体的评论“一起抗日”就可以看出这个历史原因对中国球迷的影响有多深。

7.? 中国是一个从来不缺少话题的国家。媒体报道的速度和效率也让人惊讶,只要话题一出来就会有很多流量,媒体也自然而然就开始大幅度报道了。

8.? 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胜利者只有一个,成王败寇。因为各种的未知性,不确定性自然让他的话题层出不穷。

女排夺冠,中国排球能迎来商业化转机吗

时隔12年,中国女排再次夺得奥运会金牌,56岁的“铁榔头”朗平和年轻一代的女排队员,让传承三十多年的“女排精神”,再次将全国上下点燃。

排球与足球、篮球并称为“三大球”,观赏性不亚于后两者。中国的“三大球”中,排球成绩最好,而且 三十多年来形成了具有“女排情结”的庞大的群体基础。但是,中国排球的商业化程度却远逊于足球和篮球。

在举国体制下的“大球”运动中,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连续拿下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五个世界冠军,一度辉煌并催生了“学习女排精神”。中国生于80、90年代的年轻人,就算没亲眼见识中国女排最辉煌的年代,多少皆有耳闻。自90年代以来的多年里,中国女排成绩历经起伏,在今年里约奥运会时隔12年再夺金牌,着实赚足了几代人的感慨。

排球在国家队层面很火,联赛层面很冷,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虽然中国女排频频交出令人振奋的成绩,但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吸金效应,远不如足球和篮球。多年以来,中国金牌至上的体育战略造成了分配不均,影响了众多运动项目的商业化进程,排球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政策层面推进联赛职业化改革,国内体育产业整体升温,各路资本介入,加之女排奥运会再夺金引发讨论热潮,中国排球能否真正迎来商业化的转机?

没有赞助商的排球联赛

2015年9月,朗平率领中国女排重夺女排世界杯冠军,排球迷们热情高涨,然而,一个月后的全国排球联赛的冠名商却仍然空缺了。没了赞助商,也没了装备提供商,刚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排球,沉陷于商业开发困境,令人唏嘘。

中国从1996年创立排球联赛以来,先后有金施尔康、维达、步步高、安踏和361°成为赞助商。2015年,彼时361°和联赛推广方中视体育的合同到期,排管中心和中视体育的合同要到新赛季排球联赛结束之后才到期,两者出现了时间差,361°退出后没有新的冠名赞助商接替,中视体育“兜底”承担相关的办赛费用。

中视体育对中国排球联赛的开发和包装运营被广为批评,连最基本的赛事转播场次都无法保证。为期十年的合作到期后,2016年6月,体育之窗竞标获得了中国排球联赛商务运营推广权。体育之窗曾运营过中国女排系列赛、2015女排亚锦赛、天津赛区女排联赛、中日女排对抗赛等多个排球赛事。

体育之窗签下合同之后对外称:“未来将与中国排协一起共同打造中国排球全产业链一体化开发运营体系,搭建中国排球联赛全产业合作平台,以此来推广中国排球联赛,做好中国排球联赛商务运营工作。在联赛商务赞助、赛事运营、电视版权、特许授权、球迷票务、明星经纪、电子竞技、场馆建设等诸多方面。”

具体的签约价格并未对外公布,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表示,与体育之窗合作签约价格与中视体育相比,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中国排协在其通稿中称,与体育之窗的合作“标志着中国排球联赛的职业化改革,迈出了扎实的一步,也预示着中国排球联赛运营推广工作将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大幅迈进。”

从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排球运动不乏市场开发潜力。据中国排协统计,2015-2016年赛季,中国排球联赛在引入外援、观众人数上均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男、女排联赛的决赛上座率基本超过了90%,其中男排决赛上海队的第二场比赛甚至出现了“超员”,上座率达到了107%。

职业化的基础是俱乐部制度。将排球联赛进行商业化运作,前提是打破依附于金牌战略和全运会思维的体系。职业化改革虽早在几年前就提及,但对比足球、篮球旗帜鲜明的市场化职业化大旗,排球联赛的路要难得多。

中国女排的庞大粉丝基础今天(8月21日)得到了充分验证,可谓“人气爆表”。对阵塞尔维亚的这场奥运决赛收视率堪称逆天:媒体截取的全国电视收视率排行榜显示,CCTV5的收视率超过56%,排名第二的是同样转播这场比赛的CCTV1,两者之合达到惊人的70%。同一时期湖南卫视、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等电视台的收视率仅1%左右。微信朋友圈和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被女排夺冠的话题刷屏,“女排精神”再次被引爆。

恒大女排的资本幻影

中国恒大集团董事局许家印高调而来、低调而去,令恒大女排成为市场上一个从辉煌到黯淡的资本故事。

2009年,当时的恒大地产递交上市申请,在IPO缄默期,恒大高调入主广东女排,邀请郎平执教。随后,恒大女排飞速崛起,从甲B跻身甲A,第一年就打进决赛,后连续斩获甲A冠亚军。

恒大女排以企业模式运作,注册资金2000万元,打造出了国内惟一一支完全职业化运营的排球俱乐部。这波辉煌持续了5年,恒大女排的业绩开始走下坡路,“恒大不再投资女排,球队濒临解散”的消息广为流传。公开报道称,2014年4月,恒大女排二队队员搬离恒大豪华公寓,让位给恒大男足。恒大方面当时对此回应,广东恒大女排仍由恒大集团投资与管理,并将组队参加2017年全运会。

与此同时,朗平重回国家队执教。2015年,恒大女排从甲A降入甲B。

国内体育产业化,“恒大式”的资本推动是“王道”吗?分析人士认为,恒大并非游刃有余,虽手握大把钞票,国内引援也寸步难行,全运会思维注定这段姻缘走不远。另一方面,恒大找到了更有商业价值的运动——足球,遂抽身而退,将资金大力投向了中国男足,迅速两度拿下亚冠。

这让中国排球的职业化进程蒙上遗憾色彩。官方的表态是,中国女排联赛从来都不是职业联赛。排管中心主任徐利两年前在公开访中表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文件,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中国的排球联赛是职业化的联赛。我们仅仅是在专业队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根据中国排球的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法来操作这个联赛,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职业化的联赛。”

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对外称,排球改革将三步走,向职业化联盟靠拢,最终实现公司化运营。这三步是:2015至2016年,尝试转变联赛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多元资本投入,扩展联赛市场;2017至2018年,加快推进俱乐部职业化建设,推出联赛俱乐部准入制,逐步实现球员自由转会;2018至2020年,简政放权,成立联赛股份制公司,实现管办分离。

“要把职业体育和全运会的体系分开,竞赛体系也要做相应改革。全运会怎么运作?联赛怎么运作?要分别考虑。我们也得客观认识排球项目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的不足,不能完全拿排球去跟足球和篮球比。但是,在排球项目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应该是做得到的。”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文斌表示。

职业化的提法,几步走的改革战略,在包括排球在内的多个体育运动改革上被屡屡提及,却难动真格。刘文斌今年3月公开表示,2016-2017赛季将是中国排球联赛改革的过渡赛季,各项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将从2017-2018赛季开始,逐步实施联赛俱乐部准入制,同时改革排球竞赛体系。

为啥足球有亚冠,篮球没有呢?

虽然大多数CBA球队都希望有篮球亚冠,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实际上,要在短时间内举办名副其实的亚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亚洲篮球和足球不同,各国水平差距很大,除了中国以外,可能只有4、5个国家在一个水平,除非搞一个比赛,只有这4、5个国家打。如果要打亚冠,中国肯定年年冠军,但如果限制中国,那又不公平,而且亚洲各国赛制比较乱,都不统一,所以比较难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