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洲上座率最高的球场是?
2.老特拉福德球场是不是全英超上座率最高的球场呢?
3.曾是英超豪门俱乐部的阿森纳,它究竟是如何衰落的?
4.为什么恒大模式可以成功?
欧洲上座率最高的球场是?
作者:《体坛周报》记者颜强
孟加拉国一个纺织女工打个盹,可能会导致道琼斯股市指数下降10%。这是全球化主义论者最喜欢引用的例子。在他们描绘的全球化蓝图里,世界就像被精密纺织机重新编织过一样,形成了一个万事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整体。
这种理论至少还没有蔓延到足球世界里,至少我们此前不会怀疑,一个在维罗纳市政厅焚烧季票以表示自己对俱乐部绝望的球迷举动,会引发英超上座率的下降。
全球化论者会用各种经济模式来把孟加拉纺织女工和道琼斯股市联系上,然而当欧洲两大足球联赛突然都出现上座率下降的迹象时,你如何去解释?没有必然的联系,却有着相同的表象,没有相似的背景,却有着相似的隐患。
其实职业足球赛事上座率的下降,确实成为了一种全球化迹象。从我们身边说起:中超联赛本赛季上半段上座率略有反弹,后半段又在急转直下;近邻的日本J联赛和韩国K联赛,此刻上座率较十多年前开张之初,下降幅度都在40%和30%左右;重金注入的卡塔尔Q联赛,也只火了一年。南美、中美洲、北非,情况概莫如此。
经济学家可以用社会形态变化、方式在过去十年极度增多、电视强力介入来解释足球现场对观众吸引力下降的抽象理由,可是将镜头扫向意大利和英格兰两个足球高度发达、足球文化极度深厚的欧洲国家时,呈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景象。
现象●凄凉意甲与危机英超
2005-06赛季结束时,英格兰联赛委员会摩西内爵士骄傲地宣称:“英冠已经成为了欧洲第五大联赛。”他指的当然是英格兰二级联赛的上座率。时至今日,摩西内更可以骄傲地宣称:“英冠已经成为了欧洲第四大联赛。”—— 一个惊人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本赛季英冠上座率已经超过意甲!
不可思议的事实,意甲,一个在中国球迷心目中神圣的联赛,怎么可能堕落到此等地步?更可怕的数据是,自19-98赛季以来,意甲连续9个赛季出现上座率下降,哪怕是2006年夏天的大力神杯,也无法帮助振作意甲疲软的球市。截止到上周,意甲平均观众人数跌破20000大关,只有19511人次。难怪《米兰体育报》要再做文章,审视9年来意甲上座率从31161人次损失11650人次的深层原因。
列举了一大串理由之后,最令意大利媒体担忧的是,其他几大竞争性联赛并没有出现同类问题,《米兰体育报》甚至指出最大的两个对手西甲和英超上座率还在上升。然而就在意大利人忧心如焚的同时,英国人也在检讨自己的球市危机。
一年前,英国媒体普遍讨论上座率下降问题,不过2005年圣诞前后,英超球市回暖,上座率恢复正常。截止到上周,本赛季英超平均每场观众为33957人,较上赛季的33555人还有所上升,在欧洲仅次于球场全新、票价低廉的德甲,仍然是一块黄金球市。但是在英国媒体的分析文章中,却得出了一个英超球市下滑的结论:
数字上的微升,主要得益于曼联和阿森纳两大豪门扩充主场人数后带来的增幅:老特拉福德球场增容近8000席,阿森纳新球场增容高达22000席,而这两个俱乐部的主场绝对满座。
与此同时,其他俱乐部的境况令人担忧:博尔顿锐步球场上座率降幅12%,即便博尔顿打出了该队英超历史最佳开局;威根JJB球场的上座率降幅更高达18%,布莱克本下降8%,曼城6%、纽卡斯尔联队4%。雷丁、谢联和沃特福德三支升班马上座率确实因为升级而上升,然而和上赛季降级的三队伯明翰、西布朗维奇和桑德兰相比,他们每场比赛要少吸引很多球迷。
难道同一种疾病同时发生在两大欧洲球市上?
根源●社会深度与经济层面
分析上座率下降的原因,意大利和英格兰面对的是各不相同的问题,危机程度也大有差别:意大利足球面临着一种社会化危机,英超上座率下降却是一个经济问题。
连续9年观众人数的下降,意甲对球迷吸引力成为了深度问题。本赛季继续下滑,所有人都会把世界杯前爆发的电话门列为由头,但电话门对意甲球市的影响只是冰山一角。从1980年到2000年,意甲上座率一直在30000到34000人之间,曲线为波动状,可是从1998年至今完全是一条下降曲线。意乙更是可怜,2004-05赛季上座率低到了6867人,这是从1964年至今有迹可查的资料中最惨淡的观众人数。
意甲本赛季上座率下降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超级豪门尤文图斯沦落意乙,这给意乙带来了20.3%的上座率涨幅。但尤文在意甲期间,空荡荡的阿尔卑球场说明着他们并不能在上座率方面领先意甲。
意大利媒体总结出来球市凄凉的几个原因包括:球场暴力横行、球票价格过于高昂、足球产业内黑幕重重(电话门)、过多的比赛通过电视向观众直播和大部分球场破败不堪的条件——他们只忽略了意甲比赛观赏性也在下降的因素。这些原因个个都成立,但和英超上座率问题只有两项重合:票价和电视转播。
英超从开创至今,观众人数总趋势为上升,即便从2002年至今有略微下降趋势。不过英超滞塞的同时,却有着英冠(英格兰第二等级联赛)一路攀升的数字曲线:从1994-95赛季的平均每场10882人次,到现在已经突破了20000人次大关。
票价高昂,似乎是所有意甲英超球迷都抱怨的理由,然而英超上座率下降的俱乐部几乎全都集中在北部,球票价格最高的俱乐部都集中在伦敦,而他们的球市依旧良好:英超平均票价最贵的四个俱乐部是阿森纳、托特纳姆热刺、切尔西和西汉姆联。另一个伦敦俱乐部富勒姆,以及伦敦周边的雷丁,票价同样不菲,最贵的票比曼联同类的票还要贵。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英格兰北部和南部环境的不同。相比较而言,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人民的工薪水平更高,支付能力更强,而北部球迷则更为传统,对俱乐部习俗有着自己的坚持。票价上涨,对于北方球感伤害更大。
电视转播对上座率造成的伤害,两家联赛也不尽相同。英超的周六比赛在本土直播场次非常有限,大部分赛事只有通过天空电视台的单场收费体系才能看到。而意大利的球迷则早已习惯在免费电视台上收看意甲联赛——电视对足球现场人数的冲击,在意大利恐怕早就具备了。
其他几种导致意甲上座率问题的原因,在英超都无法解释。球场暴力,本来英国足球流氓臭名昭著,如今却已整饬清楚;球场条件方面,自1991年《泰勒报告》导致全座席推行后,也较意甲胜出许多;足球产业内部黑幕,英国绝非净土,不过他们的法理体系和社会监管都要更加健全。
关联●意识形态与经济杠杆
对意大利足球更深的威胁,来自于足球运动形象在意大利社会的下降。当局者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往往会对现场上座率形成长久伤害,例如他们的“皮沙努法案”。为了保证意大利球场更加安全,政客们推行了一系列新措施,其中包括你必须显示自己件才能购买一张意甲球票。
AC米兰俱乐部官方球迷协会的马斯特罗尼就抱怨过:“我们每场比赛都会组织100到200辆大巴接送球迷。在皮沙努法案规定下,买票的同时需要提供一大串件,还必须在赛前48小时购买,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大难题。有许多球迷是在开赛前不久才决定去看球的,现在这些人干脆都不去球场了。”
对足球整体的怀疑和绝望,可能是过去9年意大利球迷最痛苦的心路历程,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恐怕是无法用数字标量,却又直接影响着球场上座率的。维亚利在他的新书《The Italian Job》中,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意大利人对足球的失望:
“……意大利足球最大的问题,是观众对足球世界的失落感。他们不再相信足球比赛的真实性。意大利和英国足球最大的区别,在于观众对球员的看法。在英国,球员被当作是角斗士,他们会在每场比赛中为了胜利流尽最后一滴血。可是在意大利呢?球员都是雇佣兵,即便那些被崇拜的偶像们……”
球员不受尊敬,更何况那些躲在足球黑幕后的人们,从裁判、主教练、俱乐部官员到足协管理者。类似丑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深重打击过意大利足球,包括AC米兰被勒令降级。
2005年夏天,热那亚拎着25万欧元现金去收买对手,让丑闻浪潮再度高扬——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比赛,那么多心照不宣的结果,那么多模棱两可的判罚,这才是对意大利足球的最大伤害,而黑幕和桌下交易,又怎么能从这个社会消除?
故事延展到2006年,更以第一豪门尤文图斯总经理莫吉的电话门达到登峰造极境界。足球的公信度,在意大利社会中,恐怕可以和职业足球在中国的公信度相比了。而这样的球市,又怎么可能火爆?
还有一些因素影响着意甲上座率,例如几个大城市俱乐部,像尤文图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维罗纳和博洛尼亚此刻都混迹意乙,而一些意甲小俱乐部,迫于本地市场格局,不可能吸引很多球迷,像恩波利上赛季每场观众仅有6725人次。
英超也有类似情况:威根和雷丁都是传统的橄榄球城市,就算升入了英超,短期内也难以凝聚大量足球迷的兴趣。但是威胁意大利足球最深的公信度问题,在英国足球界还没有产生。如何调整球市,英国足球更可以通过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
布莱克本俱乐部在连续4个赛季上座率下降情况下,本赛季开始调低门票价格,并且见到了效果。9月中旬和雷丁的比赛,布莱克本主场只有17859名观众。降价后,上周布莱克本对博尔顿的德比战,观众人数攀升到27662人。
许多俱乐部在面临上座率威胁时,都主动从联赛杯等二级比赛入手,将票价下调,布莱克本、威根、埃弗顿和西布罗姆维奇目前都做出了类似举动。从英超联赛流失掉的一些观众,和英超票价高昂直接相关,但这同时却又促成了英冠上座率的上升。观众并没有从足球市场整体消失,因此危机远没有意大利那么深重。
从电视转播的角度而言,也对英超上座率有着一定的要求。在天空电视台每份和英超的转播合同中,都对平均上座率有相关规定,这是一条非常精明的条款:电视转播者也需要球场满座,因为满座的球场往往能带来最好的比赛效果。传播到电视画面上,也能让一场足球比赛的观赏性大为提升。现代足球也随着不同的时势和环境而不断演变,甚至演变得不再是一项单纯的雄性运动,而是一种既具备高度观赏性、又有高度市场价值的复合体。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足球总能以不同方式得以体现,可它既是一种地方文化的显现,又是一种大众的消遣,既是神圣的运动,又符合所有普罗大众的情趣,它既是本土化的,又是全球化的。尤其当全球化不再是一种乌托邦美梦,而是伴随着许多问题一道来临时,足球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从两个超级足球市场的上座率分析我们就能看到,足球这颗万能花种,落在不同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永远不同。它依旧能在英格兰盛放,却在意大利眩目阳光下有些委顿了。
惊人的38%
阿毛里进球,3比2!继上一个客场掀翻AC米兰之后,巴勒莫再掀狂飙,于10月29日的弗兰基球场掀翻佛罗伦萨。米兰和佛罗伦萨是上赛季主场积分最高的两家俱乐部,他们的主场优势哪儿去了?千万不要见怪,如果看到这两场比赛发生在一个主场胜率只有38%的联赛中,你就会知道这并非是什么“事故”。
38%,多么惊人的数字,这种近乎1/3的概率根本无法凸显主场的优势。看看意甲赛场上空旷的看台——意甲20支球队,平均上座率不到50%,上座率超过70%的球队只有3家。前面提到的米兰与佛罗伦萨还算不错,主场的看台上起码能坐上一半的观众。而昔日盛极一时的“蓝鹰”拉齐奥,主场的上座率竟然低到24%。球迷不买账,球队的动力从何而来?
反观英超,20支球队的平均上座率接近90%,曼联、阿森纳和切尔西均为99%,那不见的1%全是无法及时赶到赛场却已经购买了球票的球迷;上座率80%以下的只有米德尔斯堡、布莱克本和威根。与之相对应的,是48%的主场胜率。对于一名球员来说,在意甲和英超踢球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难怪亚平宁半岛再难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吸引巨星的加盟
老特拉福德球场是不是全英超上座率最高的球场呢?
贵族俱乐部:上座率,曼联一个主场挣90万欧元
对一支球队来说,主场上座率的高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这个比例还是衡量球队经济实力的最直观指标。TOP10榜中列出2001-2002赛季10支上座率最高的球队,数据仅限于本国联赛。
曼联的老特拉福德球场有67683个座位,曼联在英超的每一个主场都满座,为何榜中只有67558人呢?原因在于球场出于安全考虑故意留出些空位子。如果曼联希望继续提高上座
率,惟一的方法是扩建老特拉福德球场。但是至少到现在曼联还没有这个,这样一来,它将来能否保住排名第一的位置就很难说了。要知道,马德里与巴塞罗那都准备对主场来个大手术,来满足能够买票看球的球迷的最大要求。
多特蒙德虽然是上座人数第二高的球队,但是它的上座率在德国不是最高的,平均每场观众席上会空出3000个位子。如果遇到周三的比赛,上座率还要更低一些。沙尔克04队的平均上座人数离球场满员只差300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价值1.83亿欧元的沙队主场有17000个站席。沙队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某些希望亲眼看球的低收入球迷的要求,从而提高球队的支持率。按常理,身为德国最好也最受欢迎的球队,拜仁慕尼黑应该有最高的上座率。然而事实上,平均每场拜仁的主场都要空出5000多个位置。球迷们抱怨拜仁的比赛时间不合理,冠军联赛又总是安排在周三,上班族无法放弃第二天的工作去支持球队。
的主场上座率比起拜仁来还要低,伯纳乌球场平均每场有1万个空位。对此并不感到惊慌,因为西班牙的足球赛多数会直播,球迷有理由选择观看重要的比赛。
尤文图斯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球队,而它的主场上座人数一般不会超过4万人。造成尤文主场尴尬情况的原因很简单,“老妇人”是全意大利人的骄傲,却不是全都灵人的骄傲,尤文所在都灵市市民更关心都灵队的战况。都灵人甚至推倒庞大的阿尔皮球场,在原址上建一个小一点的球场,既避免了“老妇人”的尴尬,也免得浪费地盘。
圣西罗是AC米兰与国际米兰合用的主场,米兰人却对两队厚此薄彼,平均每赛季国米能卖出4万张套票,而AC米兰勉强只有两万。
凯尔特人队是惟一一支来自四大联赛之外的球队,能够榜上有名,足见苏格兰人对它的喜爱程度。本来流浪者队也该上榜,然而座位不超过5万个的IBROX球场限制了它的观众人数。
观众多寡与门票收入多少之间关系不大,因为球票的基本价格各国间是天差地别。曼联最便宜的门票要26欧元一张,到意大利的圣西罗要降一半的价格,到了德国多特蒙德就只剩下8欧元。高昂的票价是曼联高踞收入排名前列的重要保障,曼联平均每个主场仅门票就会赚到90万欧元。
曾是英超豪门俱乐部的阿森纳,它究竟是如何衰落的?
曾经是英超豪门俱乐部的阿森纳,它如今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三点:其一、债务问题。其二、金元足球的兴起。其三、管理层不作为。
其一、债务问题。
说起阿森纳是人都知道它是欧洲足球俱乐部的豪门之一,可是近几年的阿森纳却在欧洲豪门影响力当中逐渐下降,进而衰落。衰落的原因离不开新球场的兴建,酋长球场建成以后在那儿就背负着很大的债务问题。这让阿森纳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没有能力引进球员,对那长时间也没有欧洲顶级球星,一些阿森纳的小将和老球员要么缺乏稳定,要么年事已高,所以阿森纳衰落是迟早的事。
其二、金元足球的兴起。
阿森纳在英超球队当中壳价最高,不是因为阿森纳球迷有钱,这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债务问题,球队的管理层需要从票价当中获取更高的收入。但在此之间英超竞争越来越激烈,金元足球逐渐兴起。特别是大量雄厚的资本涌入英超以后切尔西、曼城被一些富豪收购之后,在财力上面就自然比不过这些财力雄厚的球队。别人的球队在大量的财力支持下,展开了引援竞赛,阿森纳不仅没有突破性的引援,而且每年都卖队长,核心球员被卖,又没有有足够实力的球员顶替,这样的阿森纳自然就是实力退步。这种长期不平衡的结构,阿森纳自然而然就会走向衰落。
其三、管理层不作为。
最后就是因为阿森纳的管理层不作为,导致阿森纳走向衰落。阿森纳的管理层不仅缺乏眼光,更缺乏格局,他们虽然知道自己不能像曼城,切尔西,曼联这样的俱乐部那般利用资金来运作。但是他们选教练和发掘球员的眼光非常差,甚至把自己家优秀的球员给卖出去。这种不作为的管理层,就会一步一步把阿森纳推向深渊。
为什么恒大模式可以成功?
解析1
恒大的高投入
根据恒大的奖金方案,他们夺得今年亚冠的总奖金已达1.33亿元。此外,里皮、孔卡等国际知名教练、球员的高额年薪支出,以及恒大在中超联赛、足协杯等赛事上的奖金支出,恒大三年在球队的投入超过20亿元,如此算来,仅靠门票收入,广州恒大俱乐部是不可能盈利的。
解析2
恒大营销的逻辑
恒大的营销逻辑其实不在于俱乐部本身是否盈利,恒大足球背后的广告价值不可估量。如果在央视投广告,1秒就要15万元,而中超开幕式,300多家媒体报道,11名球员穿着“恒大”背心一个半小时,当然很值。此外,恒大通过对足球的投入,带来了高层,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恒大地产在玩足球前与玩足球后的销售金额增长,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解析3
欧洲俱乐部 如何赚钱
看看市场化十分成熟的欧洲联赛,他们的俱乐部的盈利模式各种各样。意甲主要靠高转播权收入,比重可以占到俱乐部收入的一半以上; 而英超球队曼联则主要依靠门票收入,据悉,曼联的英超比赛场均票价为42英镑,这还不算英超最贵,阿森纳场均76英镑的高票价冠绝英超; 西甲的则依靠销售球员球衣、纪念品、球迷围巾等商品获得收入,难怪他们总是不惜高价引进巨星,这样他们的相关商品才能有吸引力。回过头来看中超,俱乐部收入主要来自于赞助,而恒大模式的成功,是否会给中超各家俱乐部带来新思路? 宗和
张剑:恒大夺亚冠反映 中国俱乐部发展
新华社广州11月10日电 中国足协秘书长张剑10日在会见亚足联萨尔曼时表示,广州恒大亚冠夺冠反映了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提高足球职业化水平; 同时,中国足协将在完成部门调整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召开全国足球代表大会。
张剑首先对萨尔曼在就任亚足联后的首次访华表示了欢迎,并期待未来在北京进一步交流。他表示,在萨尔曼之前,中国足协副张吉龙曾作为亚足联代理主持了亚足联的工作,期间得到了萨尔曼的支持;目前,亚足联在萨尔曼团队的领导下,秩序井然。希望未来在亚足联的领导下,中国足协在亚洲足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尽管这需要时间,但是我们有信心”。
张剑说,恒大夺冠反映了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将帮助我们提高足球职业化水平。他还表示,中国足协目前正在进行部门调整,由原来的7个部门增至10个,并将在完成部门调整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召开全国足球代表大会。
萨尔曼表示,未来还要去北京对中国足协进行正式访问,就中国足球发展目标、方向交换意见。
萨尔曼说:“亚足联始终重视中国足球,全力支持中国足球发展。中国拥有一流的设施,承办了许多足球赛事,未来有机会承办更加重要的赛事。中国足球在东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希望未来亚足联和中国足协有更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