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vs法国历史-瑞典vs法国 86分逆转

tamoadmin

1.现在瑞典王室是法国人,这里边有什么历史渊源?

2.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3.丹麦,瑞典,英,法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4.世界杯的历史和流程

现在瑞典王室是法国人,这里边有什么历史渊源?

瑞典vs法国历史-瑞典vs法国 86分逆转

说起瑞典,我们知道这是北欧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在历史上也曾一度称霸波罗的海地区,被称为瑞典帝国。后来衰落了,影响力减弱。现在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老百姓的是很不错的,著名的诺贝尔奖举办地就在此。

不过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瑞典王室其实并没有多少瑞典血统,他们是法国人的后裔。尤其是瑞典现在的王朝开创者,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法国人。

那么,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历史渊源?

说起瑞典的国王,恐怕最出名的当属古斯塔夫二世,不过他已经是瑞典王国瓦萨王朝第7位国王了。

1100年前后,瑞典开始形成国家。不过那时候只是零星的松散王国罢了。后来瑞典加入了丹麦主导的卡尔马联盟,和挪威一块臣服于丹麦。一直到1523年,瑞典获得独立,古斯塔夫·瓦萨被选为瑞典国王,建立了瓦萨王朝。

这之后,瑞典经过和丹麦、波兰的几次战争,成为了北欧的绝对强国。尤其是在古斯塔夫二世的时候,瑞典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随着沙俄的崛起,瑞典和同时期的波兰等国一样,越来越力不从心。

18世纪初,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军队被沙俄击溃,瑞典彻底丧失了波罗的海属地及其军事强国地位。

现在的瑞典王室是贝纳多特王朝,那么我们就说一下这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卡尔十四世·约翰。他的本名是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法国人,出生于法国的一个律师家庭,17岁就进入行伍。后来随着拿破仑南征北战,1804年还被晋升为法国元帅。

1810年,在贝尔纳多特正准备前往罗马担任总督时,他意外地获知被选为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的义子、继承人。

之所以选择一个法国人,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当时的拿破仑称霸欧洲,影响力非常大,如果找一个法国人,那么必然是亲法的,这对于双方都是好事。

更关键的是,在瑞典人看来,自己国家免不了和沙俄发生冲突,所以瑞典希望能够有一个像拿破仑这样的强人出现。

至于为什么是法国人而不是瑞典本国人,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让一个外国人担任自己国家的国王,这个未免有点夸张了。

其实这在欧洲来说,真的不夸张,这个和我们历史上的家天下有点区别,在欧洲也是屡见不鲜,像比利时、西班牙等等,都有过这种经历。

就这样,法国人贝尔纳多特被改名为卡尔·约翰,做了瑞典的国王,与此同时,他自然也宣布放弃法国元帅、亲王等头衔。

他在瑞典开创了贝尔纳多特王朝,一直到现在。

英法之间打过的战争求明细。

英法自1066年诺曼底征服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恩恩怨怨,双方在历史上结盟不下5次,而交战次数更是数十次之多。我大致数了下英法冲突称得上战争的至少有16次(英法百年战争断断续续分4个阶段,在这里算作一场战争;意大利战争那几场我并作一场;方便起见英国的前身英格兰也称作英国)

1.英法战争(1202-1204)参战方:法国、布列塔尼、吕西尼昂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王腓力二世征服了英国安茹王朝在诺曼底的大部分地盘,并通过白色城堡之围取得决定性胜利,确定了法国成为战争赢家,致使安茹帝国的威望和士气受到重创,安茹帝国失去了诺曼底和曼恩以及安茹。其在欧陆的领土大幅减少

2.英法战争(1213-1214)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神罗、佛兰德伯国、布伦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期间法国三战两胜,特别是布纹之战,法国以劣势兵力重创联军,使法国取代神罗成为基督教世界第一强权,神罗丧失欧陆霸主地位。而法国王室还获得了布列塔尼公国和诺曼底公国,巩固了在安茹、缅因和图赖讷的领主权,导致金雀花王朝下的安茹帝国崩溃

3.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支持安茹帝国一方)结果:英国胜过程:因之前英国对法战争一系列失利而引发英格兰的一场内战,叛乱贵族邀请法国王太子路易登陆,一时间伦敦及英国南部都在叛乱贵族和法国控制之下,直至第一代彭布罗克伯爵摄政后,代理刚继位的亨利三世治国形势开始转变,1217年英国逐步收复失地,法国王太子路易被迫签订和平协议,法军撤出英国

4.圣冬日战争(1242-1243)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1242年英王亨利三世入侵法国,法王路易九世曾两次亲自上阵并在1242年塔耶堡之围取代决定性胜利,最后法国又通过桑特之围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英国在战争中的人员损失是法国的7倍以上。由于路易对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的倍加关注,使他没有因战争胜利而进一步兼并金雀花王朝在吉耶讷的领地

5.英法战争(1294-130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 VS 英国、吉耶讷结果:法国军事胜利过程:战争分两个阶段,英文爱德华一世先后两次入侵法国均无功而返,而在第二阶段苏格兰与法国结盟导致英国又陷入与苏格兰的持久战,使英国力渐不支,出现财政问题和厌战情绪,也让爱德华一世与贵族关系紧张,最后不得不与法国议和,恢复战前状态

6.百年战争(1337-1453)参战方:法国、苏格兰、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等 VS 英国、勃艮第、神罗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国胜,第二阶段法国胜,第三阶段英国胜,最后法国取得战争胜利。英国几乎丧失在欧陆的所有领地,只剩加莱。战后英国又陷入了一段内战,国势一度大减而法国则从最艰难的岁月中熬出来。百年战争后英法彻底分家,各自走上独立发展道路

7.意大利战争中的5次交战(1494-155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双方互有胜负,英国略处下风最终英国失去加莱,彻底成为岛国过程:意大利战争英国并非主角,当时是法国与查五的哈布斯堡帝国争夺欧陆霸权,法国与英国的海战和陆战皆有胜有负,但英国最终因连年战争导致财力亏空,削弱自身实力,而法国在意大利战争最后的亮点就是夺取加莱

8.英法战争(1627-1629)参战方:法国 VS 英国结果:法国胜过程:英国白金汉公爵主导下的第二次英西战争由于接连失利,使其不甘失败继续筹措资金但又让英国卷入与法国的战争,插手法国的胡格诺战争(宗教内战),在拉罗谢尔之围中英国又一次遭受惨重失利,最后对西、法战争的接连失利加速英国内战爆发

9.遗产战争 The War of Devolution

参战方:法国?VS?西班牙、荷兰、英格兰、瑞典

发生在1667~1668年,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是由遗产继承引起的。路易十四的王后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之长女,1665年腓力死后,路易以其后之名义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遗产,因此这场战争史称“遗产继承战争”。当时荷兰与法国在贸易上有竞争,便改变传统政策,转而同西班牙结成联盟。虽然昔日的同盟英国和瑞典一起来阻止侵略,但这场战争还是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战后的《亚琛和约》使法国得到了南尼德兰的某些地区。

10.大同盟战争(1688—16年)又叫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巴拉丁王位继承战争、九年战争。(1688-16)参战方:法国 VS 奥格斯堡同盟结果:平局过程:战争中法国是以一己之力力抗欧洲各大国,陆上法国前期占优,但在1692那慕尔之围后进入僵局。海上法国前期通过1690比奇角海战力压英荷联合舰队制霸大西洋,但在1692拉和岬海战后丧失优势,但依靠劫掠战打成僵局。最后双方议和互相让步,而法国霸权受到削弱

1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参战方:法国、波旁西班牙 VS 新大联盟(增加一个普鲁士)结果:法国惨胜过程:战争中法国在陆上前期不顺,中后期逆转,通过德南会战取得战争最后胜利,海上则是败多胜少,英国则因俄国崛起而中途退出,最后法国成功使费利佩五世统治西班牙,根据和约法国保有其征服的所有领土,但承认英国对鲁珀特及纽芬兰的主权,并将阿卡迪亚和圣基茨岛的法属一半让与英国

12.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参战方:法国、普鲁士、西班牙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等结果:平局过程:英国在1744年加入战争后在大西洋获取优势,但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吃瘪,法国通过丰特努瓦战役大败联军重塑陆军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失去的威望,在陆上在西北欧攻势的咄咄逼人和盟友普鲁士发挥的关键作用,最终双方议和,条约中双方也各有让步

13.七年战争(1756-1763)参战方:法国、奥地利、俄国等 VS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等结果:英国一方胜过程:战争中普鲁士和英国、汉诺威的陆军在欧陆牵制了法、奥、俄的许多精力,英国在海外前期虽略有不顺,但在中后期各种大逆转,并挫败法国入侵英国的企图,获取了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霸权。为日不落打下坚实基础,法国则因战争失利,国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

14.美国独立战争(后半程)(1778-1783)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荷兰、美国等 VS 英国及其他土著结果:法国胜过程:这场属于美国独立战争一部分,法国在七年战争后积极发展海军,因而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色,与英国海军的正面较量中互有胜负,法国通过切萨皮克湾海战有力帮助了美国在约克镇战役的胜利,最后美国成功独立,法国借此战争获取一些地盘,国际地位也一度恢复

15.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802)参战方:法国、西班牙(1795后)、荷兰 VS 英国、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结果:法国胜过程:战争中法国的盟友表现基本弱不禁风,但法国以惊人的爆发力,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前两次反法同盟,只是法国对英国的海战基本失利,毕竟1789后法国海军实力锐减,法国倒是通过一些劫掠战打英国一个措手不及获得大量战利品。而最后法国获得胜利,法兰西共和国得到各国承认

16.拿破仑战争(1803-1815)参战方:法国、西班牙(至1807)、奥斯曼等 VS 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等结果:反法同盟胜过程:战争中法国连续挫败欧洲各国组成的第三到第五次反法联盟,使法国欧陆的霸权达到顶峰,这是路易十四时代后法国军事上又一高峰,但法俄战争和半岛战争的烂尾让拿破仑帝国衰落,在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虽然1815又卷土重来,但在滑铁卢再遭失败,英国则借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丹麦,瑞典,英,法国有多少年的历史

丹麦

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东靠波罗的海,西濒北海,北面隔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和厄勒海峡与挪威、瑞典相望,南部毗连联邦德国。本土由日德兰半岛和菲英、西兰、波恩霍尔姆等 406个大小岛屿组成,面积为 43080平方公里。此外还有自1953年起正式成为其省份的格陵兰(面积 217.5万平方公里)和享有自治权的法罗群岛(面积为1399平方公里,由21个岛屿组成)。本土人口 511万(1985),丹麦人占96%。官方语言为丹麦语。绝大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格陵兰人口 52940(1985),主要是格陵兰人。法罗群岛人口4.5万(1985),系法罗人。首都哥本哈根。

早期历史和海盗时期 公元前1万年左右,日德兰半岛开始有人类居住,以为生。公元前4200~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这一地区的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垦土地,耕耘农作。公元前 400年左右进入青铜时代。

丹麦人善长航海,常南下罗马帝国以琥珀、燧石等换取谷物和其他用具。他们往往亦商亦盗,在夏季纠众出海进行抢劫。公元 793年丹麦海盗袭击了英格兰的林第斯法恩岛。自此以后,丹麦海盗对英格兰的侵扰规模越来越大。871年丹麦海盗占领伦敦。878年英格兰国王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海盗媾和,双方平分英格兰,丹麦移民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丹麦区”。1016年丹麦国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兰全境,并建立了版图包括挪威、英格兰、苏格兰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国”。这个帝国在1042年瓦解。

卡尔马联盟及对外战争 12世纪中期以后,瓦尔德马一世(1157~1182在位)开创了强盛的君主专制封建王朝,通过侵略战争占有爱沙尼亚、易北河以北地区和果特兰岛。13年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1353~1412)主持下召开卡尔议,丹麦、瑞典和挪威组成联盟,丹麦处于统治地位。卡尔马联盟前后共维持了 126年。原挪威属地格陵兰、法罗群岛转归丹麦管辖。在此期间,丹麦为打破汉萨同盟对波罗的海经济支配权继续对外扩张,经过长期战争并吞了石勒益苏格和荷尔斯泰因。长期战争耗费了丹麦大量财力,导致赋税加重。富豪贵族兼并土地引起农民。14世纪中叶黑死病又夺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为平息不满和,国王克里斯蒂安一世(1448~1481在位)于1468年召集了四级会议寻求支持。但是连绵不断,尤其在瑞典。克里斯蒂安二世(1513~1523在位)于1520年亲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独立派占领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并且了大批参与叛乱的瑞典贵族,触发了达拉纳起义,1523年丹麦军队战败,瑞典宣布独立。此后,丹麦为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和周围地区同瑞典反复较量,如1563~1570年北方七年战争、1611~1613年的卡尔马战争等,但历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致使疆土日蹙。三十年战争期间,丹麦情况更为不利,1657年全境为瑞典所占领。其后,在1675~1679年斯堪尼亚战争、1709~1720年北方战争中也败于瑞典。由于国力削弱,丹麦避免卷入当时欧洲大陆的混乱纷争。在七年战争、英法战争(1766~1783)以及法国大革命初期丹麦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麦航运业和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商船队仅次于英国居欧洲第二位,并拥有一支规模可观的舰队。16世纪末丹麦成立东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岛和几内亚拥有殖民地。1767年丹麦宣布同俄国结盟,借以保障它的“武装中立”,英国便不宣而战,于1801年发动哥本哈根之战(见彩图)。又于1807年派遣舰队炮轰哥本哈根,丹麦海军全部覆灭。丹麦转而支持拿破仑一世,1807~1814年期间同法国结盟对抗英国。拿破仑一世失败后,丹麦签署《基尔和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

资本主义的发展 连年战乱使丹麦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农业尤烈。不得不进行改革,限制地主贵族的特权。丹麦本土在1799年、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在1804年先后将农民的义务劳役制改变为佃赋制,从而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丹麦将西印度和几内亚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纪中叶,财政状况才有所好转。

由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和普鲁士的直接干涉,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局势动荡不安,1848年爆发起义,要求脱离丹麦并入德意志联邦。丹麦与这两个公国进行了近 3年的战争,最后在普鲁士停止向石勒苏益格进军情况下勉强取得胜利,保住了这两个公国。1864年丹麦宣布将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并使它和荷尔斯泰因分离,普鲁士便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丹麦失败后签署了《维也纳和约》,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割让给普鲁士和奥地利。

在1848年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民主运动的影响下,丹麦立宪会议颁布了宪法,废除君主专制政体,改行君主立宪制,并实行有财产限制的普选制。1870年代表富农阶级利益的左翼党成立。1871年丹麦社会民主党成立,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起工会组织。19世纪末叶,丹麦工业化迅速发展,造船、电信和制造工业开始具有一定规模。农村村社制为合作社制所取代,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主要农业国之一。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执行中立政策,后应德国的要求布雷封锁了松德和贝尔特海峡水域。德国投降后,丹麦要求在石勒苏益格举行公民投票解决归属问题。1920年通过公民投票石勒苏益格北部归还丹麦。

1924年丹麦社会民主党首次单独组成。面对棘手的失业问题和经济萧条,社民党提不出妥善解决办法,执政两年后被迫辞职。1929年经济大衰退时期,社民党大选获胜,和激进左翼党联合组阁,此后除有几次短暂失利外直到70年代均由社民党单独或联合组阁。在经济方面,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亦波及丹麦,1933年失业率达40%,将货币大幅度贬值以刺激出口。1933、1934年同英国、德国先后签订了农产品协议,并相应调整了农业生产,缓和了经济萧条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当天宣布投降。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战后时期 1947年丹麦接受马歇尔。1948年4月丹麦加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49年 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5月加入欧洲委员会。1950年5月11日丹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丹麦再度修,规定丹麦为君主立宪国家,议会为一院制。对外积极发展北欧合作。13年加入欧洲共同体。丹麦女王为玛格丽特二世(12年登基)。1982年P.H.施吕道任首相。

世界杯的历史和流程

世界杯的来历: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FIFA召开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举办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锦标赛。

这对于世界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初这个新的足球大赛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1956年

,FIFA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上,决定易名为“雷米特杯赛”。这是为表彰前国际足联法国人雷米特为足球运动所作出的

成就。雷米特担任国际足联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后来,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联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于是,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决定更名为“世界足

球锦标赛——雷米特杯”,简称“世界杯”。

“大力神杯”。该杯高36厘米,重5公斤,当时价值2万美元。1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西德队作为冠军第一次领取了新杯。

这回,国际足联规定新杯为流动奖品,不论哪个队获得多少冠军,也不能占有此杯了。

世界杯比赛流程:

世界杯预选赛阶段分为六大赛区进行,分别是欧洲,南美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赛区,每个赛区需要按照本赛区

的实际情况制订预选赛规则,而各个已报名参加世界杯的国际足联(FIFA)会员国(地区)代表队,则需要在所在赛区进行预选

赛,争夺进入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名额。 世界杯决赛阶段的名额目前是32个,决赛阶段主办国可以直接获得决赛阶段名额,

除主办国外,其他名额由国际足联根据各个预选赛赛区的足球水平进行分配,不同的预选赛赛区会有不同数量的决赛阶段名

额。注:国际足联规定:从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起,卫冕冠军需要参加其所属区域内的世界杯预选赛,从而只有东道主可以入围

决赛圈32强的比赛. 世界杯决赛阶段的主办国必须是国际足联(FIFA)会员国(地区),而且会员国(地区)需要向国际足联提

出申请(可以两个会员联合申请承办),然后通过全体国际足联(FIFA)会员国(地区)投票选出。 通过世界杯预选赛获得决赛

阶段名额的国家代表队,加上主办国的代表队一共32支球队将会到主办国进行决赛阶段的比赛争夺冠军。决赛阶段32支球队

通过抽签被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4支球队,进行分组积分赛,各个小组的前两名共十六支球队将获得出线资格,进入复赛

;进入复赛后,十六支球队按照既定的规则确定赛程,不再抽签,然后进行单场淘汰赛,直至决出冠.

世界杯发展史

中国唐代就出现“足球”的竞技比赛,当时叫“蹴鞠”。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随后风靡世界。由于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国际比赛也随之出现。1896年雅典奥运会举行时,足球就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丹麦以9:0大胜希腊,成为奥运会第一个足球

冠军。因为奥运会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到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足球比赛已无法持续。

1928年奥运会结束后,FIFA召开代表会议,一致通过决议,举办四年一次的世界足球锦标赛。这对于世界足球运动的进一

步发展和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初这个新的足球大赛称为“世界足球锦标赛”。1956年,FIFA在卢森堡召开的会议

上,决定易名为“雷米特杯赛”。这是为表彰前国际足联法国人雷米特为足球运动所作出的成就。雷米特担任国际足联

33年(1921-1954年),是世界足球锦标赛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后来,有人建议将两个名字联起来,称为“世界足球锦标

赛——雷米特杯”。于是,在赫尔辛基会议上决定更名为“世界足球锦标赛——雷米特杯”,简称“世界杯”。

世界杯赛的奖杯是1928年FIFA为获胜者特制的奖品,是由巴黎著名首饰技师弗列尔铸造的。其是希腊传说中的胜利女

神尼凯,她身着古罗马束腰长袍,双臂伸直,手中捧一只大杯。雕像由纯金铸成,重1800克,高30厘米,立在大理石底座上

。此杯为流动奖品,谁得了冠军,可把保存4年,到下一届杯赛前交还给国际足联,以便发给新的世界冠军。此外有一个

附加规定是:谁三次获得世界冠军,谁将永远得到此杯。

10年,第九届世界杯赛时,乌拉圭、意大利、巴西都已获得过两次冠军。因此都有永远占有此杯的机会,结果是巴西队

捷足先得,占有了此杯。

为此,国际足联还得准备一个新奖杯,以发给下届冠军。11年5月,国际足联举行新杯审议会,经过对53种方案评议后,

决定用意大利人加扎尼亚的设计方案——两个力士双手高擎地球的设计方案。这个造形象征着体育的威力和规模。新杯定

名为“大力神杯”。该杯高36厘米,重5公斤,当时价值2万美元。14年第十届世界杯赛,西德队作为冠军第一次领取了新

杯。这回,国际足联规定新杯为流动奖品,不论哪个队获得多少冠军,也不能占有此杯了